王怀昌:关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发表时间: 2009-05-06来源:
作者: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王怀昌

      城市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中心,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伴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城市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城市化奇观。新增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在全球都是空前的。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建设的雷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千城一面,缺乏灵魂,缺乏特色,缺乏魅力,缺乏内涵,盲目模仿、照搬照抄西方城市特色以及国内城市之间在城市建设上的简单复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通病。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足,过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城市文化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而城市文化才是一个城市最深刻的内涵,是城市永恒的魅力之所在,更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与灵魂。因此,要想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搞好城市文化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在此,笔者仅就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的战略思路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人类社会自从诞生以来,先后出现了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类型和社会文化形态,即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由此也就形成了两种文化,即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村落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城市文化则是建立在商品教化关系基础之上的,更多的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城市文化囊括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和,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极为宽广的概念。历史证明,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发展的肥沃的土壤,而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则赋予城市发展以持久的动力与丰富的内涵。是文化让城市变得丰润、灵动、厚重又富有活力与魅力。
从外延上看,城市文化一般包括一个城市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等等。那么,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又有哪些呢?一般来说,从表层到深层,城市文化有三方面的内涵:
       1、城市的形象文化。城市的形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它是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各类公共景观标志、城市色彩与风貌等。它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比如城市的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地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跟青岛的绿树红房,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2、城市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间层,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与实现的保证。它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执法环境,以及城市居民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与规范等等。它由城市的精神文化决定,并反映城市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城市文化的表层即形象文化。
       3、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的精神文化是是城市文化的最深层次的核心内涵,是城市的灵魂。它主要包括城市精神、核心价值观、信仰追求、道德法律意识、文化习俗等等。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犹如生命的遗传基因,凝聚着这个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全部的信息,并通过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向世人传递和展示着该城市居民的魅力与内涵。
以上城市文化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构成城市文化的有机整体,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书写着城市的历史。其中城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证,形象文化则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实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
       二、城市文化的基本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城市文化的功能有了日益清晰的认识,并引起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从城市文化的功能来看,概括的讲,起码有以下几点:
      1、导向功能,引导整个城市建设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它包括既引导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引导城市软件设施的发展方向。
约束功能,城市文化能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态度实现法律层面的硬约束与道德层面的软约束。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必将逐渐形成整个城市居民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规范,从而奠定一个城市独有的人文特征与城市性格。
      2、凝聚功能,凝聚城市居民与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3、辐射功能,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城市所建立起来的先进文化,必然会极大的影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繁荣进步。
      4、稳定功能,城市文化一旦形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会成为具有相当强的起稳定作用的刚性力量,支持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不会轻易改变。
      5、激励功能,先进的城市文化,能够从不同层次激励广大市民学习的热情,生活的激情,工作的豪情。使整个城市充满动力,展现活力,具备创造力。
      6、提高素质,在先进的城市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广大市民长期受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乃至行为规范自然会不断提高。
      7、形象塑造,一个城市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城市软硬环境,高素质的城市居民,靓丽的城市形象也就活灵活现的展现给了世界。城市也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三、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各地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在城市的文化建设的实践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城市建设为何仍存在雷同与模仿的问题呢?为何那么多的城市让人感觉到仍旧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缺乏魅力,缺乏内涵呢?事实上,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的通病和城市当家人最大的苦恼之一。笔者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在城市文化的建设的思路上,遵循以下原则:
      (一)城市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城市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
      城市文化建设,应当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化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与灵魂。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的条件下,文化已突破原先狭义的“小文化”概念,正向着更加广阔的范畴延伸和拓展。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城市自身文化形象的提升,而且深刻反映了并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成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一种简单的、肤浅的、外在的装饰和点缀上,而应特别着眼于研究探索城市文化的最深刻的层次,即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揭示发掘其本质,展示其内涵,体现其内功上下一番功夫。只有这样,城市的文化建设才能抓住根本,做到魂有所系,形神兼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借此方可有效解决城市文化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城市的形象文化散乱,缺乏文化内涵,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用被淡化而造成城市文化建设表里脱节、以偏概全等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市和谐文化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财、物以及各种信息交汇的枢纽,往往也是社会各阶层各种利益矛盾爆发的焦点。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各种矛盾的突发期,城市的稳定与否,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立足于为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支柱。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大背景下,首先必须以和谐理念为主题,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为内核,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与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相配合,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相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城市人文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犹如一部宏篇巨著,无论它的结构如何复杂,内容多么丰富,篇章多么浩大,表现手法与形式如何的多种多样,它都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主题。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共性的主题无疑就应该是:唱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三)把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建设城市创新文化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由于不同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承根脉、人文风俗,以及对文化理解的不同,往往造成各城市彼此间文化习俗、文化样式、文化品牌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表现,并因此形成各个城市独具特色的鲜明的城市个性性特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沉淀,与此相伴的是留传青史的一大批名人、典故、景观、文物等等。每个城市都留有浓墨重彩的精彩故事。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积淀去最大限度挖掘历史,彰显个性,展示特色。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才越有可能在灿若群星的世界城市文化大河中脱颖而出。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承历史文化也并非简单的一味复古,要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不断创新,赋予城市文化以强烈的时代内涵。应当在深入研究、把握实质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使我们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高雅的品质品味,又有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努力做到个性鲜明、雅俗共赏。
      (四)统筹规划、分步骤地实施,建设城市系统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既有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也有中间层的制度文化,还有最表层的形象文化。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同时,城市的文化建还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衔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那种单方出击、孤军奋战,或者各自为阵、零散作业,或者无的放矢、杂乱无序的做法都不可取,而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整体的规划部署和扎实高效的系统运作。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城市文化建设不能缺少主心骨,也就是不能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忽视自身的文化定位。只有城市定位科学而准确了,思路才能清楚、目标才能明晰,才能贯穿于领导层决策、部门协同规划、专业人员策划设计、生产施工单位操作的全过程,促使城市文化建设向着既定目标发展。真正做到树大根深,主题鲜明,枝繁叶茂,系统与层次之间清晰又协调。
      (五)全民发动,建设城市的形象文化与标志文化
      一个城市的文化,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城市的形象文化就是城市的标志。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有的城市已经做了,但做的不够好。大多数还没有做。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再等了,现在就应该开始做。条件基本成熟的城市,要在确定城市精神的基础上,迅速确定城市的标志文化。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借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做法,引入城市形象设计识别系统,从而科学的确定宣传用语,设计好城市标志,以及市花、市旗、市歌等等,迅速的提升我们的城市品位。况且,通过城市精神(口号)、城市广告语、城市标志、市花、市旗、市歌等的讨论与确定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爱国爱家爱城市爱故乡的动员广大市民的爱国教育运动。要把这些活动,搞成人人参与,层层发动,了解城市,热爱故乡,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市民素质质,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的群众运动,推动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六)尊重历史沿革,遵循市场规律,建设城市现代文化
      城市文化的稳定功能,决定了它一旦形成,绝对不能随意改变。包括城市精神、城市标志、城市口号、城市建筑、道路名称甚至于车站名等,一旦确定,就不能因个别人的意志与好恶而随心所欲的改变。因为城市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长期历史继承的结果。今天的文化建设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先人创造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也是应该得到今天的人们的尊重。今天的城市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是必须的,有些地方提出的经营城市的战略也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并不意味着金钱可以代替一切,更不应该因此成为我们不尊重历史的借口,。有些地方那种以市场化为借口,不顾一切地动辄更改道路名称,动辄出售车站名称,把历史“扒光”,把人文精神“拆光”,把文化“卖光”的做法无疑是对历史的极大的不尊重,更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是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是极不可取的。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属于历史性的已经被社会各界甚至被国内外所广泛接受和熟悉的城市文化方面的东西,就应该坚决尊重历史的选择。对那些新城区建设中的道路、建筑、车站等等的名称及其整体设计与策划,则完全可以适当走市场化的路子。二者并不矛盾。只有这样,城市文化建设才能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代气息,从而形成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的现代文化。(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