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教书育人楷模于漪:教师是教育的希望
发表时间: 2010-10-20来源:

 

    

   编者按 教育部日前评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们是1600万人民教师的骄傲。从这个月开始,教育部推出“每月一星”的学习宣传活动,于漪是“第一颗星”。众人眼中,81岁的于漪当之无愧!60年的呕心沥血,她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她曾是杨浦高级中学的校长,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一生的理想是当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今天,她依然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

    人物简介

    于漪:1929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

    81岁高龄的于漪,她的记忆力和精神头让人惊讶。谈起教师、聊到教育,于漪面对众多记者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教育领域里,顶顶重要的是要出‘人’啊!教师是教育的希望!我这样老了,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了,要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于漪操着沪腔普通话,但字字发自肺腑。

    一甲子的默默耕耘,于漪功成名就:语文特级教师、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但她并没有停步:

    “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于漪这些年致力于当教师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年轻教师,在她的帮助下成为教学骨干力量。在基地授课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都是于漪的学生。他们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这些“桃李”站在讲台上更好地育人——这是于漪老师的骄傲。

    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五十堂公开课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观点,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地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把自己定位为教师,语文只是她的专业。她的心目中,课堂教学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要传授精神。“两耳不问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于漪所推崇的。今天与81岁的于漪对话,依然被她浓浓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的心所打动:“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是做人的底线。”

    “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依托民族语言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无痕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教学上,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民族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而得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于漪用每一根神经牵挂着学生。有时候,学生的一句话会让她回想一个晚上。于漪说:老师的感悟替代不了学生的感悟,只有认真倾听学生,师生平等对话,才能形成生命的磁场。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注重结合时势特点,从身边吸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果。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耄耋之年的于漪找来专辑认真试听,琢磨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发现《青花瓷》等歌词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半个多世纪的代沟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于漪把“世博”纳入教学计划,设计了《金色的记忆,灿烂的前景》教案。动感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特色,以及延伸开去的人物活动、城市化进程,都可以给学生带去丰富的感悟和思考……

    “现在的教育方法对男孩子不公平”、“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规范”、“教师流动应该是有序的”、“学生调皮是本能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这么多的问题和建议,于漪无法不忘记年龄……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