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家教】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孝敬父母了?
发表时间: 2018-08-14来源:
        【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孝敬父母了?其原因何在?《德育古鉴》上在讲孝顺的时候,也给我们总结了为什么孩子不能够孝敬父母了,这段话是这样说的,颜光衷曰:“天下哪有不孝的人?”颜光衷先生说,天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孝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从我们小的时候,在襁褓中的时候,我们就能观察得到。孩子对父母的微笑、亲爱、依赖,都是源自于天然,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人教过他。父子有亲不是装出来的,这是天性。
        “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高兴、很欢喜;如果称他不孝顺,他就会发怒、很生气,而且非常地羞愧。“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把良知良能,本有的孝心、良心扩充了,这就是大孝的根本,大孝孝天下之父母。只是人因为习惯了,就不能够改变不孝的行为,所以依旧去做不孝的事。
        颜光衷先生还说:不孝之人,之所以习以成性,那也是有原因的。他给我们总结了七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了,父母经常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儿女占先,做事首先考虑到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所以培养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突然之间,做了不顺孩子意思的事,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件事情九件事都让他满足了,只有一件事不能够满足他,他就不能够忍受,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因为平时受娇宠已经习惯了。
        我们在学了《弟子规》之后都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有一家的父母学了《弟子规》,回去就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没有首先夹给孩子,而是首先夹给了自己的父母,小孩看了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这个小孩就跳了起来,非常不满地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他以前已经习惯于大家都照顾他了,他是第一个,结果现在他成了最后一个,小孩就忍受不了,因为他在家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娇宠已经习以为常。可将来他走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别人不买他的帐,那怎么办呢?
        第二个原因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率惯了,他就敢对父母说一些违逆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行为简慢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是习惯于把好东西先留给儿女吃,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了,儿女就不再体会父母吃得是不是习惯了;父母经常拖着重病去做家务事,久而久之,儿女也已习以为常,就不再关心父母的痛痒了。
        第三个原因是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地讲义气,别人问他今天有没有时间,陪我们去喝酒吧,招待下客人,他一下子为朋友两肋插刀,然后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还非常地慷慨大方。但是对于父母呢?对“双老而味薄”,对父母,出去请一顿饭都觉得浪费。对待朋友不嫌浪费,照顾父母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很幽默,还想方设法地说一些话,讨对方欢心;但是对待父母的时候,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更有甚者,认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境界高了,就不再愿意和父母兄弟相处。
        我们看了这些话,要反省自己。像我自己也是走过这样的弯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自己学历最高,而且去国外留学,长了很多的浮华之气,对父母、哥哥、姐姐,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经常是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一起分享,说得眉飞色舞,讲得特别投机,滔滔不绝,但是面对父母家人的时候,经常说话不顾忌,忘了他们是兄长、是姐姐,还经常指责他们,给他们挑毛病。结果久而久之,很难让他们服气,这也是很久没有让他们走上学习传统文化道路重要的原因。
        第四点,就是忘恩,记仇。恩义、情义如果时间长了的话,人就容易忘记。别人对我们有恩,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常情却是人们对我们有恩,时间长了就淡忘了,而人与人之间的怨仇,积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一遍,累积起来愈结愈深,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别人给你做一顿饭,你可能对他感恩戴德,但是父母天天为我们做饭,为我们付出,我们却忘记了对父母感恩戴德。
        有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和父母吵了一顿架,一任性就离家出走了。结果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肚子愈来愈饿,还是大冷天,她走到了一个包子铺面前,看到热腾腾的包子,饥肠辘辘,特别想吃,但是又没有钱。这个时候老板娘看到了她的样子,知道她很饿了,于是就说:“妳过来,我给妳煮一碗面,不需要妳付钱。”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暖呵呵的了,也不像刚才那样饥饿了,对这个老板娘非常地感恩戴德。
        老板娘就问她,“妳为什么离家出走呢?”她说:“我父母待我特别地不好,说了几句话让我很生气,所以我就离家出走了。可是您却待我这么好,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还给我一碗饭,都不收我的钱。”老板娘有智慧又慈悲,她提醒这个女孩说:“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妳想一想,妳从小到大,不知道妳的父母亲为妳端过多少碗饭,为妳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妳知不知道对她感恩戴德呢?而我仅仅给妳端过一碗饭,妳就这样地感恩,这样做是不是分不出哪一个轻哪一个重呢?”听了这番话之后,女孩很惭愧,赶紧往回跑。跑到她们家巷子的时候,就看到她的母亲在焦急地东张西望,逢人就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她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对一饭之德,我们经常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我们的母亲每天给我们做饭,每天给我们洗衣服、打扫卫生,吃得久了,我们还嫌她给得太多了、给得太少了、味道咸了、味道轻了等等。而人家救济你一次、帮助你一次,你就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帮助你,你就忘记了感恩戴德,还嫌人家帮助得少了,比不上上次了,这都是人之常情。陌生人之间相见,朋友介绍说“这是某某某”。一见面觉得很亲近,对他很有礼貌、很热情。但是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就会有猜疑,更何况是父母兄长呢?他们从小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这就是“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亲爱我,照顾我,处处体会我的需要,为我付出,给我拿钱花,这都是应该的。有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担心,我们还嫌他们多事,违背了我们的意愿;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还对他们的用词挑来挑去;甚至在鼓励我们、夸奖我们的时候,还招致我们的厌恶;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护儿女,但是做儿女的还不知道报恩,也都习以为常。对父母勉强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还怒目相向,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我们尚且认识不到,又如何能够想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对于那个十月怀胎之苦,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够想像得到?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第五个原因是私财。也就是把财产看得太重了。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就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钱财具足的时候,忘了父母;钱财匮乏的时候,就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亲需要儿女赡养的时候,就更加地厌弃父母。在现代社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一个父亲含辛茹苦地把这个独生子养大了,但是父子为了钱财却吵上了法庭,形同陌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个身到底是谁生养的?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这个财又是谁的财呢?所以不能够因为财产和父母起纷争。《弟子规》讲堂推荐 微信:131 4145 7599
【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投稿
  邮箱:731590068@QQ.com
  微信:131 4145 7599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