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兴:错位成功展雄风
发表时间: 2010-11-15来源:

      改革开放30年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多彩,他们的人生道路同样成功,他们的个人经历同样丰富,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事迹不为人知,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这群人的代表人物中就有沈国兴。

      初见沈国兴,他正在如运筹帷幄的将军般筹划着国际志愿者帮困扶贫联合会的事情。暗红色的T恤、不太规整的发型,很难让人将其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然而,一旦坐下来交谈,沈国兴滔滔不绝的口才,憨厚的笑容、谦和的态度,一下子让人对他那匪夷所思的策划产生了兴趣,同时也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从每年只写36个字到每年写5万字

      沈国兴是50年代生人。他与那个时代的人一样,从出生就与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捆绑在一起,最该接受教育的十年岁月,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飚所剥夺。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的他,居然领到了高中毕业证书。然后进入一家企业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谈起那时,他调侃地说:"我只在每月领取工资时写3个字便可,那3个字就是我的名字。每月3个字,一年36个字。"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全国,继恢复高考之后,一股学文化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毅然加入了学习的大军,每天早晨在上班路上他会背诵头一天都是讲的课程,到单位后边干本职工作,边有意与工友们讨论学习的内容。到了晚上他会风雨无阻在出现在夜校的课堂,夜里,等老婆孩子入睡后他再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尽管每天忙忙碌碌,沈国兴却自得其乐。他尝试着写文章,尝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很快,他在单位有了小名气,许多工作中的问题,领导会让他想出解决的办法,写出解决的方案。于是,他每年需要写的字远远超出了36个字,上升到了3000,30000,一直到每年需要书写50000多字。许多场合,他反复强调,学习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大要素,进入一流的大学,能够改变人生,没有进入大学,也同样可以改变人生。关键是必须认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努力学习,善于学习,终会让人受益良多。

  从广告经营到公关高手

      沈国兴坦言,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他的眼睛和脑子会关注很多非"本职"的东西。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广告行业在中国异军突起的时候,他很快地加入其中――成了江苏一家媒体的一名广告从业人员。在采访中,他总结自己的在那时的广告业绩时,诚恳地用"运气"来形容:"我觉得我非常有运气,在广告刚在国内兴起时就成为其中的一员。不要讲自己有多大本事,虽然那时的广告业绩名列前茅,其实50%以上是靠那时的大环境,也就是运气。当然里面也有勤奋、努力、聪明。"

      外向的性格和特殊的经历使得沈国兴人缘颇广,而他的敏锐和执著也让许多人佩服。他进行的广告策划方案总能得到广告客户的肯定,他说,广告策划说白了,就是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手段,推销给合适的人。他还认为,广告是有灵魂和思想的,它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所以向受众传递什么很重要。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创意,他很注意收集资料,报纸、杂志,他会做成剪报;电视、广播,他会超载后制成光盘,还有自己在广告实践中的体验,他都会注意保存,形成自己的资料库。对各种资料,他会用心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再进行创新,就这样他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广告业转到了公关业,从此,他便在公关的天地中驰骋。

      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气功热。公园里,马路边,广场上,到处可以看到练习气功的人们。

      沈国兴有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购买当天的报纸,而且一买就是若干种。尤其是那些很少见到的各种行业报、地方报。他认为这些报纸就是捕捉信息,寻找机会的最好载体。

      那天,他购买的报纸中有一份《气功报》,是贵阳市出版的。他看着这份从未见过的《气功报》,再看看公园里练习气功的人们,他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何不召集一个气功交流的大会,让全国各地爱好气功的人们有个互相认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也能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沈国兴是个说干就干韧劲十足的人。他立即给《气功报》的编辑部打电话,谈了自己的创意和合作的意向。紧接着找当地的体育主管部门进行申请,又与北京的全国气功协会联系,让他们进行业务指导。他的创意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他马不停蹄地跑了一个多月,云集了几万人的全国首届气功大会在无锡召开了。

      "那次气功大会的圆满成功让我有了一种自信,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广告的新天地,当时,我还不知道那就是公关。"不难算出,气功大会的成功是沈国兴一个得意之作,同时,也点燃了他心中的公关情结。

      气功大会之后,为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是沈国兴的又一得意之作。当然,信息还是来自于报纸。

      他在一份有一定影响的报纸的头版头条看到了一篇报道,指责某企业老板是个骗子,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对这个企业,沈国兴有所了解,他断定这篇报道有失实的地方。他判断企业主时一定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但这家企业沈国兴并不熟悉,连电话号码都不知道。沈国兴立刻拨打"114"进行查询,然后自报家门,自我推荐。随后便带着另两家报社的记者去了企业。

      沈国兴认为,进行危机公关,时间的把握很重要,这与危机公关的特点有关。危机公关的特点是:1.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2.聚焦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3.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4.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沈国兴给企业的危机公关建议是:1、立即让有关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取得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后向社会公布;2、在相关媒体上刊登正面报道,为企业正名;3、对消费者加强售后服务,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三条看似简单的建议,让企业老板舒展开了紧锁了几天的眉头。公关活动也在紧锣密鼓中分几条线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很快,产品合格的检测报告出来了,企业狠抓产品质量的长期通讯也写好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对话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招让企业化解了危机,也让沈国兴积累处理危机公关事件的经验。从那以后,他又为其他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已成为沈国兴的强项。

      从电子商务到帮困扶贫

      沈国兴愿意不断尝试新的事务,愿意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在公关行业做出成绩的时候,他又瞄上了电子商务。

     他原本是个电脑盲,他的电脑启蒙者是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每天上网,在网上查资料,在网上买东西,在网上发邮件,在网上学英语。这让沈国兴觉得电脑很神奇,于是便让女儿当自己的老师,开始学习操作电脑。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沈国兴认识了一批电子商务爱好者,他们在谈到电子商务的好处时,提到,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社会的大趋势。但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和偏差。这些问题和偏差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群策群力依靠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规范和指导才能健康发展。于是,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电子商务研讨会的想法在沈国兴的脑海里形成。

      说干就干,于是,广发"英雄帖",联系有关部门,邀请出场嘉宾,布置会议场所。2005年6月25日,中国首届电子商务研讨会在无锡召开,与会者三百余人。

      当电子商务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沈国兴又一个转身,全力以赴地搞起了志愿者帮困扶贫工作。

      对于做慈善,沈国兴有自己的原则:首先是做针对人本身做事,而不是捐桥盖楼,其次是,要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帮助那些还处在贫困边缘的对象,第三,持续不断地做,着重自己力所能及的几个点,深入做出效果才好。至于为什么要做慈善事业,沈国兴的理由很简单,"我做慈善的动机很简单,就是'高兴',因为贡献自己的才智让别人受益,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沈国兴正在筹备成立国际志愿者帮困扶贫联合会,按他的设想,这是一个自愿结成的国际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沈国兴已是知天命之年,他说自己总是错位,他笑说:"我是永远站在起跑线上人。"

      记者认为,正是这种错位,才让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起来!(摘<<公关世界杂志社>>)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