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马福先生的艺术人生
发表时间: 2022-11-18来源: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国摄影家马福先生的

艺术人生

——深切缅怀一位共产党员的

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江涛

 

壬寅初冬噩耗惊,先生归天驾鹤行。

八十有二耄耋寿,撰文缅怀寄深情。

摄影艺术赢好评,工匠精神受尊敬。

家国情怀好品质,丰碑永驻留贞铭。


【时任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文联党组书记赵佳琛,在《<马福纪实摄影选>总序》中说:“马福先生是全国知名的摄影家,几十年前,名字被《中国摄影家词(辞)典》收录,在摄影届,是房山第一人……马福先生跑遍了房山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了房山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形象地说:他是房山的“图片库”;抽象地说,他的摄影作品,是“房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房山的一份重要人文资源……马福先生是房山区摄影界的领军人物,代表着房山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平……2012年5月6日”】

【中国摄影家——马福】

马福(1941-2022),笔名马夫,中共党员,北京房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前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分会),创始人之一房山摄影协会创始人。曾任房山县文化馆副馆长、年画创作组组长、房山县合唱团团长、房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房山摄影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山摄影家协会第二届主席2022年7月,第三届房山摄影家协会授予荣誉主席。被“房山第一位中国摄影家”“房山照片资料库”、“摄影艺术领军人”、“房山摄影丰碑”。1985年被收录《中国摄影家辞典》;1989年被收录《中国摄影家大典》。

著有《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城关》(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良乡》、《马福摄影纪实选——记劳动模范吴春山、徐庆文》、《马福摄影(画册)》(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千余幅摄影作品获得各种荣誉。

 

5-1【自幼勤奋 功成名就】

巨星陨落泣声绵,音容笑貌留世间。叹巨星陨落煌煌影界顿然失色,惊翘楚西归艳艳文坛不幸含悲,一代摄影大师马福先生千古。2022年10月29日,马福先生遗体送别仪式在房山殡仪馆举行。早上7时30分,殡仪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默默追忆马福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崇高品质。8时,送别仪式开始,大家佩戴白花,缓缓步入告别厅,送别马福先生最后一程。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房山区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史长义,房山区文联副主席任建新,房山区商务局长李雪生、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李青梅,房山书协主席侯振海,燕山文联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建军、房山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玉泉,房山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强,副主席孙绍棠吴吉平刘卫峰应光超,徒弟杨伟宋春华,房山摄协李云鹏田万军王红永王志刚张哲等,生前同事和友好张桂霞秦伟王凤坤王风江侯玲珑徐志刚罗桂东莘德艺李佳文孙亚杰周兰萍张昊张晨光张志清杨增元龙海滨安立民张立新李叶茂李雪东江涛,缓步走到遗体前三鞠躬,含泪与马福先生作最后告别,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请他们节哀。

精神品质,学习楷模。马福先生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中等身材、体量匀称,摄影马甲是出行的标配。脸庞上的皱褶和金丝边眼镜,透出一股温润的儒雅之气,右脸上有代表性的那颗痣,彰显出一些贵气。眼神中总是有那么一种自信,可以看出他高风峻节的风骨和刚强不屈的性格。略带烟酒嗓中带有一丝金属味道,温文尔雅、不卑不亢的谈吐里,能感受到为人处世的真诚和善良,先生仁慈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很少为自己着想,是一个沟通挚爱和友谊的真正使者。在面对艺术创作困境时,绝不让步,总会有奇迹般的解决办法。在艺术创作中,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创作力,颇具丰富地想象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渗透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启迪与艺术享受,对房山摄影事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房山摄影事业永远的不朽丰碑。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先生精神品质的内核,是我需要学习传承的精神楷模。

家庭成员,名号出处。马福,男,汉族,民国辛巳三十年(1941年)3月12日,出生于北京房山。2022年10月27日(十月初三)12时1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房山逝世,享年82岁。马福先生父亲马志林1895-1973),已故;母亲马王氏1902-不详),已故。家中姊妹五人,大姐马桂芬1924-不详),已故;二姐马桂云1933-不详),已故;哥哥马荣1939-不详),已故;妹妹马晓军1948-健在),曾用名马桂香,马福在家中排行第四。夫人宋淑青1940-1999),已故,生前为中学教师,育有二女。

马福先生名字由来,刚出生时有部队进村,准备分散在各户入住,听说家里有小孩刚出生,就决定不住了,说是别打扰人家。家人听说后,感觉是这孩子为家里带来了福,为此大号就叫了马福。

【少年时期的马福】

人生目标,立志报恩。马福先生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马志林,出生于清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没有读过书,解放前曾在房山岩上村给地主扛长工。五十年代初,曾与小自己27岁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国福,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大白楼生产大队,同住在旧时地主家的“长工屋”里,一同下地劳动,期间马志林先生荣获国营德茂农场(即北京大兴国营南郊农场一分厂)插秧四等模范。王国福(1922-1969),汶上县义桥乡孙汪人。12岁时逃荒至北京,后定居大兴县大白楼村。1969年8月,因病去逝。1970年元月,《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纸,均以显著位置登载了报道其事迹的长篇通讯《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王国福曾经说:要等到全体社员都住上瓦房,我才离开长工屋。”母亲马王氏,生于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满族。

马福先生刚入初小读书时,母亲告诉他:“上学吧,上出来是自己的,将来就不会吃不识字的亏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学点手艺,是自己一辈子的饭碗,要长出息、有志气,要懂得节俭、学会吃亏、帮助人,千万别想着占别人便宜,就是穷也要穷的有志气。朴实的语言,成为了日后马福的源动力和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自幼立志,“要自己给共产党报恩,因为解放后家里摆脱了贫穷,再不受地主压迫剥削了。”

【青年时期的马福】

寒窗苦读,念书报国。马福先生自幼在母亲满族人家庭礼数的熏陶下,很是乖巧懂事,聪明伶俐。1948年12月,房山县全境解放。1949年1月,9岁的马福开始在村中的初级小学(四年制)读书。1953年9月,开始在房山长沟高级小学(三年制)读书。1955年9月,开始在房山第二中学(三年制)读书。1958年9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第一届招生的房山师范学校(三年制)读书。1959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为房山师范学校建校后发展的第一批团员。1961年8月,21岁的马福房山师范学校学习期满毕业,被分配到房山交道中学任教。

1961年至1962年,先生又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化学进修班脱产学习,取得大专学历。1962年7月,进修学习结束回到房山县交道中学,短暂教导处工作后,开始化学、音乐、美术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1963年11月,调入房山县文化馆工作至退休,开始从事美术、文艺和摄影艺术创作等工作。1969年任县文化馆副馆长。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年代初,马福任房山年画创作组组长。先后组织开办学习培训班、提高班几十次,有160多人次参加美术创作,有多幅房山农民画在全国美展、北京美展参展,部分作品出版了年画或被录入画册。其中刘仲全张广马福创作的《水往高处流》、《迎风飞燕》等作品,入选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中国美术作品展览。时隔多年后,原房山年画创作组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张广说,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美术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感,让我感到很亲切。房山当年的农民画创作量大、获奖作品多,在北京引起很大轰动,声名远播中外,被誉为“北京户县”。现有200多幅当时的房山年画原作,珍藏于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

【中国摄协、北京摄协会员证】

大国工匠,功成名就。1980年,40岁的马福先生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分会,即北京摄影家协会前身(会员证编号:0013),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三届理事、常务理事,之后担任艺术顾问,并兼任会员审定委员会委员和展览部副主任。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编号:02400),曾连任三届常务理事和一届艺术顾问1985年,创建房山摄影协会,担任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二届房山摄影家协会主席,2022年7月,被第三届房山摄影家协会授予荣誉主席

1988年,马福先生48岁时,经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授予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副研究员是职称,不是级别,副研究员为科研人员序列的副高级职称,相当于高校的副教授,工程师序列的高级工程师。

 

5-2【献身艺术 硕果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福先生献身摄影艺术创作近六十年,被誉为房山摄影艺术创作第一人,先生对艺术作品创作精益求精受到世人称赞。1963年,他调入文化馆工作之后,文化艺术门类涉猎极其广泛。曾从事美术创作,农民画普及推广、开办合唱团培训班、通过农村有线广播的大喇叭教授传唱国歌等文化普及工作。由于具有一定的美术创作功底,加之化学老师的经历,逐渐开始对摄影艺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年时期的马福】

刻苦钻研,虚心求教。谢大森是房山人像摄影艺术的元老,被马福先生尊称为老师。谢大森,已故,通州人。一生在房山照相馆从事人像摄影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房山人的百日照、生日照、纪念照等大都出自他手,被人尊称为照相馆“谢师傅”,在房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先生在文化馆工作之余,成为了照相馆的特殊常客。经常找到谢师傅,学习请教人像摄影艺术在构图、用光、色调、比例等方面,如何体现视觉上的美观、和谐。在新闻纪实、静物拍摄、旅游留念等方面开始进行创作实践。同时,了解学习摄影后期暗房用药,显影、定影液在不同季节、不同温度的成分比例控制,以及照片制作在印像、放大的用光技巧,黑白相纸不同纸号的反差、纯度、厚度、质量的选择。由此,先生从一开始拍摄照片后,送照相馆冲洗胶卷、扩印照片,逐渐开始在文化馆简陋办公条件下创办自己的暗房,由过去前期拍摄创作,开启了后期艺术加工制作的路程。

先生在刻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一头扎进了同院内的房山图书馆,开始如饥似渴地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文献资料,加强自身文化修养。1973年,参加了北京市摄影协会组织开办的“彩色摄影理论知识学习班”(200学时)的学习。1985-1986年,又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中国摄影函授学习,每周日都放弃休息,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听辅导报告,还记得我跟着先生去蹭课,记忆犹新的是听华夏影界"三老"、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暗房制作,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野生动物拍摄等报告。

马福先生不仅热爱家乡,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八十年代,中摄协、北京摄协每次组织易地采风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拍摄了大量祖国各地艺术风光片。退休后,先生还多次组织到外地摄影采风创作活动,直到2022年初,还在外出采风创作。

潜心耕耘,勤奋创作马福先生常年工作在房山文化馆,由于工作积极主动、勤于专业,甘于奉献,曾多次被授予原区文化文物局、区教工委、区直机关工委、房山区委优秀共产党员,原区文化文物局、房山区委区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口头禅是“在艺术面前,不要妄自尊大,要正确对待自己,要对得起艺术,要对得起房山。”在先生近六十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一生的摄影作品可谓“等身”,先生的摄影艺术作品和房山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有几万幅。

【《百花山云海》荣获徐霞客奖】

作品等身,获奖无数。马福先生摄影作品数以万计,在我的记忆中,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长城内外》、《山舞银蛇》、《黄河壶口瀑布》、《黄山鲫鱼背》、《黄果树瀑布》、《黄龙叠翠》、《藏居》、《赶圩》、《坝上秋色》、《赶潮》、《归帆》、《香山》、《龙庆峡》、《高山流云》、《云蒸霞蔚》、《日出》、《雄狮观海》、《衫林雾》、《春回大地》、《秋实》、《飞泉叠瀑》、《瀑布云》、《戏荷》、《初绽》、《梅》、《玉兰》、《女电工》、《放映员》、《渔夫》、《苗家女》、《苗家主妇》、《华山道士》、《良乡昊天塔》、《上方山云梯》、《拒马放排》、《穿山越岭》《十渡笔架山》、《丰收》、《百花山云海》、《绿色长城》、《农家来客》、《房山风光美》、《十渡小景》、《十渡游》、《十渡秋》、《房山良乡演出》、《鸡鸭成群》、《云居宝塔》、《奋飞的头雁》、《古刹》、《虹鳟鱼养殖场》、《机声隆隆》、《农民工》、《设防》、《柿秋》、《十渡秋色》、《小溪潺潺》、《春》等一大批摄影作品获奖。如1994年,摄影作品《绿色长城》在“绿化与发展”摄影展览中荣获一等奖;1996年,摄影作品《百花山云海》,在96北京爱我山河爱护名胜古籍活动摄影大赛(彩色黑白片组)中荣获徐霞客(一等)奖

先生有上千幅作品出版或展出,如《农民工》、《机声隆隆》、《虹鳟鱼养殖》、《摇篮——窦店小子》、《窦店农民住宅》、《盘山路》、《京石高速路》、《卫星城之夜》、《绿色食品》、《良乡风姿》《乡邮员》、《雾茫茫》、《燕郊小景》、《房山县石经山雷音洞》、《热情·畅通无阻秋收》、《王府井大街的工艺美术商店》、《雾中衫林》、《秋收》、《春归大地》、《山村人家》、《大课堂》、《上方山云梯》、《盛夏》、《晚秋》、《太平盛世》等一大批摄影作品,应邀参加国内外影展。《云居宝塔》被收录《中华揽胜》画册等。

先生先后荣获(1986年)房山文联“1979-1985文艺创作成果评奖摄影作品一等奖”;荣获1990年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北京首届优秀摄影组织工作奖;荣获北京市农民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荣获2008年《奥运,盛世北京第一届北京旅游网上影赛暨展览》优秀摄影师奖。先生的作品还走出国门,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展览展出,在国内刊物、期刊、报纸上发表,受到业内普遍赞誉。

成绩斐然,收录辞典。1988年1月11日,马福先生申报高级职称时,在七人评审委员会的意见中,给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客观评价,“马福同志的名字已被收入《中国摄影家词典》,被列入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有影响的1566名摄影家之一。他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二十五个(1963-1988)年头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成绩显著,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全国、市级的展览并获奖。在提高本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大量普及辅导工作,经他培养的同志,也有不少人的作品参加全国、市级的各种展览,有的也获了奖。对我们房山区摄影事业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主任委员王志友签字)”

【《中国摄影家辞典》和《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1985年,马福先生被收录《中国摄影家辞典(P31)》,该词典由张爱萍书名题字,陈之安、丁文方任主编,于保平任副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山东省新华书店发行,198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辞典收录‘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摄影史上有影响的各民族摄影家一千五百六十六人……(辞典)力求史实准确可考,繁简适当。”

1989年,马福先生被收录在《中国摄影家大辞典(P34)》,该辞典由张爱萍题写书名,于保平任主编。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山东省新华书店发行,198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全书共收录辞条10428条,400万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挑选,在15000多个调查对象中,,精选10428人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辞条内容以介绍摄影家的简要经历和主要成就为主,不妄褒贬,不事空论,一词一事。言必有物、言简意赅。先生的两位徒弟杨伟先生、宋春华先生,也被同时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P456/P573)》。

老骥伏枥,影画创作。凭借青少年时代打下的深厚美术创作功底和对摄影艺术的感悟,晚年一心钻研“影画”的创作。所谓影画,英文单词Diphoture,意为Digital(数码)photograph(摄影)picture(绘画)三个单词各取了一个音节而组成的。影画 = 特色摄影 + 二次处理 + 媒介输出,最终形成一幅完整作品。通俗地讲,就是将身边极其普通的摄影素材,通过有所取舍拍摄后,再通过电脑软件后期技术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幅完美的画作。

【影画《无题》】

2020年12月2日,有读者看后,以《打油恩师影画》为题道:“石板反转成古树,双雀枝头鸣幽谷。恩师古稀称马夫,影画制作是鼻祖。气韵生动水墨涂,骨法用笔意悠古。瑞雪飘洒寓丰年,冬去春来师幸福。”

马福先生到了晚年,虽然有时候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感,但这磨灭不了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退休后先生又学会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先生告诉我说,“人到了一定年龄,要学会从平面升华为一种立体,我曾经注重外在画幅的华丽,现在更计较内在的细节。”先生鼓励我说;你也快要退休了,不仅要坚持摄影创作,更要注重挖掘摄影作品背后的“魂”,那就是深厚的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讲好家乡故事啊。你写的京西上方山,该出个集子了,这是先生对我最后一次殷殷教导。

【影画《遥望》】

追思故人,泪崩画间。2021年9月7日的下午,我来到老师家中,像往常一样简单寒暄过后,来到电脑前,先生又开始向我说起近来的影画创作。几幅作品介绍过后,屏幕停在了《遥望》的画面,整幅画面充满灰色调,呈现出对角线构图,给人一种低沉、压抑、凄凉之感,这时我发现先生在掉泪。我突然明白了,画面左下角落款时间是2021年7月3日,那可是师母22周年忌辰呀,也是小师妹红卫的生日。画面右侧一枝苍老树干上落着的一只雄鸟,正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左上角一只有些模糊的雌鸟,留下的是远去的背影,这是在表达对师母一种深深的思念呀……画作完成后,先生一定是又痛哭了一场。

 

5-3【摄影艺术 擎旗领军】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万里长空见真情。在房山提起“马福先生”的大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房山摄影界,都以是马福先生的学生为荣,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为房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摄影人才。房山摄影界由八十年代初,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仅有马福先生一人,至今已有12人加入中摄协,50人加入北京摄协。房山摄影协会从无到有,至2022年10月,房山摄影家协会已有会员220人。

【马福先生三位徒弟杨伟、宋春华、王桐】

悉心教导,培育匠才。首先受益于马福先生教诲的是大徒弟——杨伟,中国摄协、北京摄协会员,被收录于《中国摄影家辞典》1979年开始他从师于先生,深得影事真谛。时年32岁时就加入了北京摄影家协会,38岁时被评定为助理馆员职称。杨伟先生从影后,以饱满的热情,频现房山重大活动现场及大好河山,他和他的摩托车就是他的创作伙伴,历经艰辛拍摄的处女作《百花山鸟瞰》,展现了家乡壮美景象。他的摄影作品《专业户》,讴歌了改革开放好政策,画面以农村家庭水泥生产为主题,朴素自然的姑娘和水泥花砖构成美丽画面,选取高角度视角,大光圈虚化前景树叶增加透视感,突出主体,主题鲜明,荣获1987年北京市文联影展二等奖。

与杨伟相继成长起来的是宋春华,笔名宋弢,是马福先生的二徒弟,中国摄协、北京摄协会员,被收录于《中国摄影家辞典》。八十年代,宋春华工作在房山广播站,他说摄影和新闻写作一样,要善于反映熟悉的事物,身边皆题材,关键在发现。他的摄影作品《听》,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老汉得到儿子孝敬的人生第一块手表后的喜悦情感,画面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画面一老一少两个人物,运用侧逆光强化人物皮肤质感,对角线构图将读者视线引向左上方视觉中心,即老人耳边锃亮的手表起到了画龙点睛视觉效果。

马福先生第三个徒弟——王桐,已故,笔名牧童,取自放牧顽童之意,北京摄协会员。他的摄影之路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房山司法局、房山区工会等单位的宣传摄影干事。他的摄影之道在于妙悟在心,著述的《试论光在摄影艺术中的作用》论文,被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收入《当代摄影求索》作为优秀论文发表,受到我国老一代摄影家徐肖冰的高度赞誉。“摄影创作不是实物机械的翻版,而是让自然界的生灵放出异彩……在同龄人中,我的物质生活也许是贫穷的,但在精神生活上,我是充实和富有的!”这是王桐摄影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

【马福先生正在指导王桐拍摄】

摄影圈内,亲如一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春节前,马福先生都会在自己家中设宴,组织房山当时的摄影爱好者聚餐。先生备下酒菜亲自下厨,席间彼此交流摄影创作心得体会,对年内有好作品的人,大家都会举杯相敬。笔者还记得有一年,先生的三徒弟王桐,为拍摄创作葫芦题材,在家中阳台自己种植反复观察拍摄,并请先生上门指导,让人有些“羡慕嫉妒”。先生悄悄地交代我说,今年要让他“喝好”啊。遵照老师安排,我向陆续到来的大徒弟杨伟、二徒弟宋春华、照相馆谢大森石楼镇吴国明、卫生局孙晓光等人一一转达。饭间马老师每做好一道菜送上餐桌,都会询问酒怎么喝的……结果王桐那年“喝好”了,先生戏言说:“每年有好作品的学生,我都会给他们一份特殊的奖励。学生们无不尽情地享受其中。这就是八十年代房山摄影圈的一个缩影,大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了摄影爱好走到一起,在先生的带领下,相敬如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彼此之间不分你我,摄影创作毫无保留,心得体会共享,真是其乐融融的房山摄影大家庭。

搭建平台,打造队伍。马福先生为房山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艺术创作人才。自八十年代开始,开办各种摄影讲座、培训学习班百余次。组织外出采风几十次;组织策划各种影展几百次。如1998年,在房山文化馆,为刘强孙绍棠吴吉平张晨光宋春生姜少新六位学生,筹备举办了“当代青年六人摄影展”,等等数不胜数。

【国家教委《广告与摄影》学历证书】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马福先生的精心策划、筹备下,房山成人教育局与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创办的《广告与摄影》大专班开学,学制三年,休学期满颁发国家教委专科学历证书。学员经严格考试后入学,均来自房山本土。先生为此投入了极大地心血,不仅亲自担任摄影专业教学工作,还协调具有丰富摄影实践的艺术家,与学员分享拍摄创作心得。每年还多次组织学员出外采风,先生告诉学员,“摄影艺术创作,贵在思想性,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房山摄影界,此班学员被戏称为房山摄影“黄埔一期”。之后,刘强张晨光姜少新等等诸多学员,都成为了房山摄影业界的佼佼者。先生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要为房山培养更多的摄影人才。”听他这么说,人们都会为之动容。

2002年,马福先生牵头策划在房山区开展了“爱父母、爱家乡主题影展活动”。其中,为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宋春生,在家乡举办的影展受到村民好评,村民刘世奎说,“看了这些照片,比我过年吃饺子还有味道。”时任北京文联主席、书法家吕浩才题字“摄影在农家”给予称赞。

【房山电视台旧址】

精准服务,造就人才。房山电视台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当时北京各区县的第二家电视台。年轻的队伍急需补上摄影美学、构图等专业知识,马福先生不讲价钱,无偿为记者队伍讲述摄影、摄像专业知识,对专题专栏节目组给予耐心细致地艺术指导。先生说:“我就是房山电视编外艺术指导。只要你们有需要,我心甘情愿做一名幕后人梯。”每每提起这些,老一代的房山电视人都会说:我们是在马福先生悉心教导下,从“摄影工人”慢慢成熟起来的。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山电视台与区委组织部联合策划,拍摄历史文献电视专题片《房山在党旗下生辉》,分镜头脚本撰写完成后大家却犯了愁,对于已经故去的老党员杜宝珍、卢翠英、徐庆文、吴春山等,在区档案馆也找不到影像资料,马福先生知道后,积极主动无偿地提供他手中珍藏的资料,得以顺利完成摄制工作。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看后说,“你们抢救发掘了一批党在房山的珍贵历史资料,感谢你们!”

【房山照相馆旧址】

无偿服务,造福百姓。还记得房山照相馆,1987年由原回民饭店旧址迁入新址房山服务大楼后,由过去的一个摄影室增加到了三个摄影室,尤其是新增设两个彩色摄影室,当时都没有室内布光、用光经验,先生多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帮助研究闪光灯的设置、反光伞使用技巧等等。照相馆购置彩色冲洗设备后,先生亲自指导柯达、富士、乐凯三种胶卷冲洗中,在不同室温下药液配方的调整。以及使用乐凯彩色相纸扩印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尤其是要特别注意,柯达135(100度,21定)彩色负片(胶卷)的特点黄色为夸张色,因为它的目标客户是白种人;而富士彩色负片(胶卷)的不同,则是红绿蓝色为夸张色,而柯尼卡、福达、乐凯的特点是……每当说起这些,先生都会说:“你们有不懂的就问,我不懂的再去请教专家,我希望每个房山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摄影艺术服务。”

 

5-4【高尚情操 令人敬佩】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马福先生有句口头禅,“跟我学摄影,首先要学会做人。”先生所说的“做人,就是要向真、向善、向美。而不是招摇撞骗、趋炎附势、利欲熏心,一句话,成就艺术,首先要做赤子。”

【房山文化馆旧址】

言传身教,贴心暖心。还清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马福先生和杨伟先生的简陋办公室,是在进文化馆大门后,南侧两间不足20平米的低矮平房里,外屋办公,里屋是暗房。每有摄影爱好者来访,简单寒暄后,就是几双眼睛紧盯着桌面上的照片,七嘴八舌品头论足,先生再从构图、色调、用光等等方面做出评价,并耐心指导、分析存在的问题。当有人问起,黑白胶卷冲洗后总是有水渍,有什么办法解决,先生就会告诉你,“从定影液中捞出后,清水冲洗时,加几滴洗洁精,晾晒后水渍就没有了。”妙招技巧、独门绝技解决了很多人的苦恼。可谓是:点滴小事暖人心,细微之处见真情。

八十年代,摄影爱好者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玩摄影又是一件烧钱的事,先生就积极寻找渠道,牵头组织与照相馆一起从保定胶片厂,团购300米规格的135黑白电影胶片,回来后用使用过的暗盒自己动手缠胶卷,一庹约等于1.66米一卷,大大降低了经济压力和成本。还记得1985、1986年,每次去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摄影专业函授学习,下课后,几个年轻人都会争先请先生吃饭,每到结账时先生都会说,“都别争!我比你们工资高,必须由我来买单,这是铁定的纪律。你们多出好作品,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每次与徒弟、学生外出学习、采风,先生都是理论联系实际,手把手讲述摄影技巧。选取拍摄地点后,负重爬山涉险时,先生总是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2001年初夏,为了拍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霞云岭堂上村的全景,已过花甲之年的马福先生,不顾同行人的劝阻。执意攀上了对面的山峰,在悬崖峭壁上,寻找到最佳拍摄角度。而同行的人走到中途,就已经气喘吁吁,一屁股座在原地休息……

以德为先,率先垂范。马福先生近六十年的摄影艺术创作,在茫茫的草原,在险峻的高山,在湍急的江河,多次遇难,险些丧生,家庭生活也曾使他陷入窘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商品经济浪潮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不少好心人劝先生放弃摄影艺术创作,走村串乡照相挣钱或是干脆跳槽开公司,早日实现家庭经济自由。还记得当时先生有个学生开了影楼,还走村串户拍彩照,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小财主”先生热爱摄影艺术,更热爱家乡,对手中的相机视同布帛椒粟,须臾未离,经常说: “人生有度,艺无穷年,摄影艺术创作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要甘于守得住那份寂寞。”

为了加大家乡旅游景区的宣介,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走进深山区的房山柳林水村,拍摄文保单位圣米石塘,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腿骨粉碎性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受邀拍摄仙栖洞和云水洞时,为了不影响景区正常开放,主动提出避开游客参观游览时间,夜间进行拍摄。宋春华先生回忆说,我们都是晚上进去,对洞中有代表性的景观逐个取景拍摄,等早上出洞时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浸透者湿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每当说起这些,先生都会笑笑说:“是房山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我就应该用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反哺房山人民,用我的镜头去讴歌家乡的大好河山。”

【北京经干院房山分院聘书】

服务社会,向善向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福先生先后受聘于多家单位的顾问、编辑、评委、兼职教授。1987年,担任北京市农业摄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7年,授聘为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摄影分会专家委员会顾问、主席团副主席。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受聘于原燕山区摄影协会、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房山文化馆艺术学校、长阳镇、阎村镇、史家营乡、张坊镇文联等等单位。每次马福先生参加作品评比,都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我们要客观、公正,评委本人及亲属的作品都不在评选范围,先把这类作品请出去。”

【马福先生工商大学讲座中】

最后一次,讲坛开讲。2021年10月20日,已过耄耋之年的马福先生已略显苍老,仍受邀走进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参加“知首都,爱北京,走进大美房山”系列文化沙龙。分享他几十年来摄影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多维度地展现了房山区的特殊地质地貌,饱含深情地讲述他对人文地理摄影的理解。先生的作品宛如一本有生命力的地图册,让与会同学沉浸在大美房山的秀美风光中。这是先生人生的最后一次讲座,他一次次的分享、一次次的讲座、一次次的影评,没有人统计过具体数字,不知有多少人受益,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此走上了摄影创作之路。先生总是说:“我参加讲座也好,办讲座也好,只有一个心愿,多培养几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马福先生在张坊镇参加项目推进会】

最后一次,咨询服务。2022年4月12日 上午,先生拖着疲惫的病体,受邀参加张坊镇“房山区胜天渠红色教育展馆项目推进会”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为房山党建、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半年后,先生因病与世长辞。我似乎读懂了他20岁时,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的要自己给共产党报恩的铮铮誓言,也明白了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就是先生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心目中先生就是一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

我与先生结缘五十余年,听到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到2001年我退休,整整工作了40年,为了生我养我的房山和房山的艺术工作,我无怨无悔。只要我走得动,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就不会放下艺术的创作,就不会放下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无私的高贵品质。

魂牵梦,没齿难忘。马福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还不忘反复叮嘱家属、保姆和身边的付春光扈金山同志,先生说:“不要和任何人说我的现状,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更不想让大家看到我现在的样子,我希望留下的都是美好。”另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医院不准许进入住院区探视,导致几乎所有生前好友和弟子学生,都没能见到老师的最后一面,大家无不感到遗憾。得知消息后,人们以不同形式表达对先生深深的哀思。逝者如斯,生者为此沉寂。11月2日,我与先生家属和生前好友,前往墓地祭奠先生,回来后鼓足勇气,开始收集素材,用心灵深处姿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在长长的正片画幅上,定格那一幅幅曾经的精彩瞬间,留住那一幅幅曾经的美好画面,记录下我和大家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不尽思念。

原房山教育局傅庚先生说:“马福同志读师范时,是我上一届的学长。他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学友、好同志和好朋友,使我感到万分悲痛和忧伤,愿他一路走好。几十年来的相处,他是一个品德高尚、性格正派直爽,工作上对事业认真页责、精益求精、敢于拼博创新,对我市和房山区的摄影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要学习他的先做人、后做事的好品德。”

原北京广电局宋春华先生作为马福亲传弟子,挥泪赋诗:胜泉乳浆育大鹏,阅尽幽燕遨苍穹。采撷大千凝方寸,承传美好启众生。自作春泥壮桃李,惟期桑梓遍芙蓉。仰望天国传新作,辉映故园化东风。

现任房山摄影家协会主席赵永祥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图文,缅怀恩师马福先生说:“不朽的摄影作品,永恒的艺术传承。”

房山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强先生说:“我从一个文化馆专职司机,走上摄影艺术创作之路,取得了一些成绩,没有马福先生,就没有我摄影创作的今天。”

房山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绍棠女士,听闻先生病危,第一时间赶到病床前,为先生送行。她赋诗缅怀:恩师驾鹤去,桃李泪纷纷。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笑貌音犹在,春蚕丝已尽。捕光写日月,捉影绘方寸。德艺存高远,传承有来人。

原房山检察院张志清先生说:“在房山地面上,马老师就是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弟子,虽没磕过头,但他教过我们,工作上给过实用技术指导。”

原房山照相馆王秀文女士回忆说,八十年代购买彩色冲洗设备后,我们都没见过,更不知道该怎么用,马福老师可是帮了很大的忙,一是多次来帮机器调试,二是不止一次帮助研究色温、色差……他可是我工作上的大恩人。

中国当代著名诗词家、书画艺术家,中国民盟盟员刘立山先生敬挽道:叹巨星陨落煌煌影界顿然失色,惊翘楚西归艳艳文坛不幸含悲。一代摄影大师马福先生千古!惊闻噩耗,悲痛泪绝!追忆马先生品高艺湛、德艺双馨之一生,爱国育才,功德无量!请马老师一路走好!请老人节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原房山广电中心莘德艺先生,以《缅怀先生:心中的那座丰碑》为题,含泪写下万言,缅怀思念马福先生。

原房山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江涛先生说:“马福先生不仅是我的摄影老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他一生献身摄影艺术创作,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摄影艺术领军人,是具有家国情怀的房山照片资料库。他的美术、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渗透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启迪与艺术享受,是我心中永远的不朽丰碑。


5-5【照片图库 资料珍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马福先生从事摄影艺术创作近六十载,走遍了房山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了时代变迁。他的摄影作品是房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房山重要的照片资料图库,是当代房山的“太史公”。在谈到他的主要摄影题材时,先生说“房山几乎所有的大型活动、建设改造、城市变迁现场记录照片我都有,几万张照片记录了房山翻天覆地变换。”这其中有上千幅作品出版或展出。

农村变化,日新月异。马福先生说:过去农村狭窄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过去低矮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别墅,过去街道两侧的垃圾堆变成了花园。更为可喜的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各村的秧歌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农闲时还有不少家庭去国外旅游观光……“我要记录下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新变化。”他一幅幅的农村纪实风光片,记录的是农业机械化、有机农业、加工农业、新能源空气能、太阳能路灯……

【房山十渡立体高架桥】

桥梁变化,彩虹高架。房山的山区丘陵面积占三分之二,河流密集交错,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十渡是个地名,所谓“渡”,就是每过一次河为一渡,十渡镇境内共有十八渡。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十渡的桥都是临时搭建的“土桥”,雨季来临就得拆掉,人们只得走山崖上的“狐狸险”,即狐狸才能走的危险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了漫水桥,顾名思义,即桥面略高于河水水面,雨季时河水漫过桥面(或被冲毁)。本世纪初,修建了犹如彩虹的高架桥,十渡的市民们出山再也不用犯愁了。先生说:“在我的照片库里,记录的不仅是十渡的桥梁变化,更是房山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奔向强起来的一道道彩虹桥。”

道路变化,从无到有。先生经常回忆起去房山十渡王老铺村的路,“1965年夏天,我陪北京文工团去慰问演出,那时还没有通公路,只能淌河沟走山路,年轻演员哭着说:太累了……”1984年初,村里修建了砂石路,也有农户购买了农用运输车,先生去采访出村时,村干部开着农用车送先生,走了二里多路先生就扯谎下了车,其实是颠簸的实在受不了了,最后步行了二十多里来到公路旁。尽管如此,村里也算是通了“路”。2017年,先生带着学生们专程去拍这条路时,已经是宽阔的柏油路了,村民也搬上了楼房、通了自来水,经济条件大为改观。先生说:“通过三个时间点的对比,证实了要想富先修路,才是农村富起来的必由之路呀。”

【《马福纪实摄影选——城关、良乡》】

城镇面貌,新旧对比。2012年、2013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马福先生,先后出版了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城关》和《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良乡》。两集画册里共收录了320余幅新旧对比照片资料,反映了房山和良乡两座县城的重大变化和历史变迁,其中老照片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拍摄的,新照片大多是退休以后拍摄的,通过新旧影像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两座县城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先生十分欣慰地回忆说:“六七十年代拍摄时,为了把场景拍大一些,尽量找一些高角度,有的片是带脚扣爬到电线杆上拍摄的。所以在2011年拍摄对比片时,有的场景就很难再找到原来的拍摄角度。两集画册的照片资料只是一小部分,或者说是个缩影,还是能从中看出几十年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巨大变化。”

【《马福纪实摄影选——记劳动模范吴春山、徐庆文》】

劳动模范,珍贵影像。吴春山和徐庆文是房山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4年,在编著马福摄影纪实选——记劳动模范吴春山、徐庆文》时,先生选用380余幅新旧照片,生动再现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吴春山和徐庆文的历史影像。先生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事迹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他们那样工作、生活做人,还会有些不正之风吗?我们的人民生活怎能不富裕,我们的国家怎么能不富强呢! 

吴春山(1901-1983),原良乡县岗上村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曾连续三次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连续四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五十年代初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1983年11月2日因病去世,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吴春山追悼大会。

徐庆文(1922-1984),北京市房山县南韩继村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16岁参加八路军平西游击队,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杀敌,曾七次负伤,九次立功,被评为战斗英雄。1954年,他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两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多次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多次面彭真、刘仁、万里、赵凡、郑天翔等北京市老领导的夸赞、勉励。先后被选为第三、第五和第六届全国人大的代表。

【《马福摄影》画册出版】

出版画册,感谢众人。2004年《马福摄影》(画册)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共收录名山大川、自然景观、云海奇观、人文野趣、人物肖像、花卉微距、名胜古迹、农业风光、工业风光等摄影艺术作品82幅。先生在书中《作者自述》中说:“我对于摄影可算是全身心投入,几天不摸相机心里都受不了。一次,因外拍把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这期间除了看书之外,就是分析照片,要不就琢磨在小屋子里能拍点什么……几十年的摄影生活是快乐的、丰富多彩的。我到过长江、长城,我看过黄山、黄河,但更多更长的时间,是在我的家乡房山,我出生在房山农村,在房山长大,这使我对房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朋友们曾多次给我联系到大城市去工作,都没去,热土难离吧!从影以来,大自然和与我接触的人们,都给予了我精神财富,使我活得充实,虽已年过花甲,但我感觉还年轻,我会身背相机继续拍下去……这本影集的出版首先感谢房山区文联,是在房山文联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的……还要感谢作家凸凹…张文玺…还有好多应该感谢的人,这里一并说声谢谢!”

服务社会,倾情奉献。2012年,房山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纂《房山工业史话》,马福先生受邀担任主编之一,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资料。诸如此类,先生为房山区委、区政府所属各部门、各街道乡镇,编辑出版的各类文史资料书籍,都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

报答党恩,服务家乡。马福先生拍摄的照片资料数不胜数,经常会被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打招呼地使用,先生知道后从不计较,只是淡然一笑了之。先生说我的作品,只要对房山有用,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撰写此文时,小师妹告诉我说,父亲在病重期间,还接待房山摄协的领导,拷贝了先生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照片,捐赠给了房山区档案馆和房山区韩村河镇。我在初稿完成后,征求意见时,通过房山摄协常务副主席刘强先生证实了此事。

铭记誓言,不忘初心。马福先生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儿时的他家里十分贫苦,1949年,房山解放后,9岁的马福上了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在思考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建设祖国?先生师范学习时,在撰写的《入党申请书》里写到:“儿时的我,就知道八路军好,共产党好,因为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尤其是家里分得了土地、房屋,生活提高了数倍。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下,就知道了要为穷人办事。”那时,先生就立志:“要做一个自觉地革命者,诚诚恳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忠实地为人民服务。”

先生的一生忠实地实现了他对党的诺言,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所说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房山第一位中国摄影艺术家——马福】

 

大国工匠荣誉膺,艺术创作技艺精。

培育匠才育桃李,领军人物旗手擎

高尚情操耀彪炳,向善向美见真情。

房山照片资料库,记录家乡永留名。


马行不动势若来,福荫后辈家国怀。马福先生是房山涌现出的第一位摄影艺术家,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恒专不骄,虚怀若谷;尊师重道,礼诚谦恭;无私奉献,义薄云天;品高艺粹,德艺双馨;光耀故国,激励后人!是房山人的骄傲。

先生曾经说:“从摄影家本身来说,只有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地在作品中蕴含人文情怀,才能拍出历久弥新的作品。”先生的一生主要精力投身于所喜爱的摄影艺术创作之中,用镜头不仅留下了祖国的大好壮美河山,也留下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影像,可谓是房山照片历史资料的当代“太史公”。先生的镜头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艺术人生,也记录了房山的自然人文美好,更记录了祖国的不断强大足迹。祝福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祝福房山踔厉奋发更加美好,也祝福恩师在天堂一切安好。最后,我愿借用先生的一句话与您共勉,即:做人要有问心无愧的态度,做事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文写作完成时间较长,一是因水平有限,二是因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每次都是始于理清思路,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又终于泪洒键盘失控结束。循环往复半月有余,今日总算成稿,像是写完了一篇作业,身心得到了一丝慰藉。缅怀恩师既是学生的责任,也是学生的使命,更是对老师和亲属最好的交代。好了,不再赘言。

重要的是感谢先生家人对本文的校审,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宋春华先生重要资料提供,及有关情况回忆的无私鼎力支持帮助。鸣谢在文稿撰写过程中,傅庚先生、赵永祥先生、张战鹏先生、马琳女士、傅运红女士、刘强先生、李瑞祥先生肖长林先生邢海文先生付春光先生扈金山先生、孙绍棠女士、莘德艺先生、王秀文女士、蔡丰怀先生、刘海龙先生等等老师,提出宝贵建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但文中表述仍恐有不够准确之处,敬请知情者批评指正,并留言修正、补充、完善。

一捧黄土永相隔,无限悲痛徒奈何。神香难递学生意,三七撰文丰碑刻。白云望断,慈爱难忘,永远怀念。 

 

壬寅年十月廿三日20221116)

于京西林夕草堂 江涛

————————————

——————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www.hxzg.net

合作微信:330835268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

为机构和个人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和谐中国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和谐中国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机构1000元,个人500元。【除在和谐中国网刊登图文简介外,另赠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

四、投稿邮箱:

330835268@qq.com

五、联系:

微信:330835268

短信:18066860521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