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天华绘佛缘 千锤百炼始得金——郑希林与他的砺金国画之旅
发表时间: 2012-10-18来源:

郑希林小传:

    号长乐斋主,1946年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于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从事中国画50余载,一直潜心于中国古老国画技法——砺金的研究、恢复和创新,被誉为“中国当代砺金第一人”。现为世界华人慈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 作品《十一面观世音》被泰王国素博巴莫亲王收藏并获得泰国最高荣誉勋章砺金唐卡《释迦牟尼佛》被中国佛教协会收藏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收藏《白度母》一幅并授予亲笔证书他的多幅砺金作品被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西藏、青海、蒙古国等各大寺庙主持或活佛收藏。

    “西施浣纱”于2007年6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刊登在第12版。 “农家乐”于2007年9月4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9版。“梨花仕女”于2008年3月2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16版。 “福娃”于2008年8月4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16版。 “秋千仕女”于2008年12月8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16版。 “黛玉”于2009年6月20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8版。 

2010年10月,郑希林国画作品展在北京秣马艺术空间举办。

2010年12月,五色天华——郑希林砺金国画作品展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举办。

2011年4月,郑希林创作的《释迦牟尼和文殊菩萨》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被誉为“最大的砺金唐卡”。同年7月,郑希林被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2011年11月,砺金丹青——郑希林砺金国画作品展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再次举办。

2012年5月,由中华儿女海峡文博院在福州举办郑希林砺金国画作品展。

2012年6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GEELVINCK皇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精品展》——郑希林砺金工笔画艺术展。

2012年7月,砺金丹青·郑希林砺金国画作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

 

《释迦摩尼和文殊普贤》(60X100)

 

《丝绸之路——长安》

 

郑希林这个名字是近两年在美术界声名鹊起的,但他确实称得上是一位美术界资深长者。早年就读于中央美院,师从蒋兆和先生的郑希林,从事中国画已有50余载。郑希林的外婆在中国京剧院工作,外公书法闻名遐迩,受家庭传统艺术环境的熏陶,郑希林从小就酷爱书画艺术。60年代,因家里条件窘迫买不起宣纸,他经常是用小姨从解放军报捎回来的印报用的纸头练习书画。1990年,他与两个妹妹一起创办了北京东方华娜服装艺术公司,主要经营高端中式服装设计订做,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家主要领导人、各驻华领事夫人、国外总统与夫人以及知名明星艺人。砺金工艺色彩在服装上的结合应用都是由他亲笔描绘,这些经历也触类旁通的深深影响了他对国画砺金的研究。梅花香自苦寒来,谈起小时候为了学画的艰辛经历,郑希林至今还是颇多感慨,这种曲折砥砺的历程恰恰成了人生最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绘画中曾经出现过砺金画法,传统的砺粉贴金因工序异常复杂,到宋代就失传了,而后主要应用于雕梁画栋,改革开放以后,一种国外的涂染材料引起了郑希林的重视。经过他对各种材料的反复配比实验,终于创新出一种独特的与中国绘画相结合的砺金画法。它有效的克服了传统砺金成块贴金呆板笨拙、金箔金粉涂抹画面无立体感的局限。郑希林独创的砺金材料软硬适中,柔韧而富有光泽,较传统合金材料更具耐腐蚀性,从1989年尝试用自创的砺金材料开始至今没有出现过褪色现象。他的砺金线条较西藏传统唐卡金线立体感明显突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金光熠熠,仿佛是一颗颗黄金珠子连接而成,构成了强大的色彩渲染视觉对比,这本身也增添了画作的神圣与富丽堂皇之感染力。不管是寄情于山水还是仕女人物,砺金所赋予的立体真实感与色彩瑰丽都会让人耳目一新,直到与唐卡的结缘,让我们找到一种美得让人窒息的惊叹。

 

 

《绿度母》

 

早在1989年,郑希林就曾得到泰国玉清寺住持的点化,暗示他有不解之佛缘。十年后,郑希林得遇拉扑楞寺的大师格西科才·慈智木请他做第一画师,大师对郑先生送给他的唐卡格西科才·慈智木活佛画像大为赞叹,随后大师带着唐卡游历了17个国家。雍和宫原住持嘉木扬对郑希林的唐卡爱不释手,紧拥其作喃喃自语,叹为圣物,而后中国佛教协会闻讯也极力相邀收藏。汉人画西藏唐卡,本就罕见,郑希林的唐卡何以会引得业界广为赞誉?除了独特的砺金材料和藏传技艺,郑希林的唐卡作品在继承传统唐卡丰富的内容和绚丽的色彩的同时,也融入了传统国画工笔重彩人物细腻的刻画技法,线条刚劲有力挺秀流畅色彩上更为充盈,对比更加强烈,尤其在人物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实践。与他的恩师蒋兆和一样,郑希林的人物画注重写实更强调其表现性,而不是还原真实本身,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认知与智慧来进行艺术的增删、取舍,作品力求雅俗共赏,符合大美的艺术规律。他的唐卡作品在绘画形式上融入了本土汉地宗教艺术的基因,使孕育在宗教艺术中的现实因素得以充分显露,在融入了汉地宗教崇尚真善美与祥和的思想风貌的同时又不改变西藏唐卡的严谨、庄严和神秘。可以说,郑希林的唐卡艺术是对千百年来藏族唐卡的改良和有益补充,它代表的是今天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一面旗帜。如他笔下的《绿度母》,佛像造型比例基本沿用传统唐卡绘制的程序法则。独特的砺金技法让我们体验到视觉上非凡的艳丽夺目,人物容貌刻画上较之传统画面更为美丽传神,曼妙婀娜却不失端庄高贵,这也完全符合藏传佛教中对绿度母的定义:少女状的绿度母绿意盎然如翡翠,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慈悲与绝美的化身。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汉藏交流有着亘古的渊源,绘画亦然,7世纪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是汉地文化融合与佛教入藏的开始,也是唐卡的起源。藏族人民对佛教由衷敬畏,人们不仅将唐卡看做是圣物,恭请活佛或高僧“开光”加持,同时也将画师及其工作放在无比崇高的地位。画师作画过程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绘画:诵经、沐浴、焚香,再到唐卡的每一笔的流动与勾勒无不渗透着画师们对神灵无限的敬畏与热爱。在严格的教规和造像度量制约下,师徒间一代又一代传诵着唐卡绘制的奥义,在这种潜在运动中,绘画风格缓慢又不间断地改变着,在各时期都有不便归属的派别、不便界定的样式、甚至可以说是介于两种或多种风格之间的类型。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大融合大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郑希林与时俱进的唐卡艺术。如果说传统唐卡因为教规以及地域的制约与局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甚至带有很多工艺品的成分,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郑希林经过融合后的砺金唐卡,既保留了传统唐卡的神秘与精美,同时,因为砺金技法与国画工笔重彩的融入又让唐卡成为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瑰宝。于是我们理解了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对它的亲睐以及潘基文诚挚相邀办展的理由,虽然他们不懂得“佛”为何物,但艺术的魅力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沟通无碍的桥梁。

 

    《释迦牟尼成道图》局部

 

佛像创作——这种艺术与佛教的联姻不仅是一种自我修行,更是在积德行善和传播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宗教界公益事业贡献最大的宗教,其要义的传播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国社科院王志远教授说,当今佛教界应该把书画禅列入僧侣教育的必修课,用书画作为参禅悟道的凭借,这个过程是领略禅意把握禅道融入禅境证悟禅心四种境界的更迭嬗变。郑希林先生的《释迦牟尼成道图》便是这四种境界融入后的集大成之作,它也是近几十年佛像绘画的巅峰之作。这幅唐卡巨作由作者呕心沥血历经三载而成,以宏大的佛教历史题材为背景,长达11.5米,共499个人物,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释迦牟尼出生到圆寂的全过程。这幅雄浑瑰丽的佛教天国美景图在规格、耗时、工序、人物安排,表现手法上都是迄今绝无仅有的,它无疑也是藏传佛教历史中的一大壮举。

 

郑希林用精湛的砺金国画为我们展示了传统国画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与佛画唐卡的结缘更是彰显了汉藏宗教文化传播大同之璀璨。郑希林是一位纯粹的中国艺术家,但佛像创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他不求时尚、不趋闻达,于道法自然中完善自我与时代的定位;他收贫困的学生为徒,教其绘画,还为她残疾的母亲装假肢,古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艺术人生。有人称他是画佛的佛,在郑希林看来,所有这些莫不归功于佛陀的智慧与恩赐,佛教是人类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图腾,画佛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道情》

 

《妈祖巡海》

    世界瞬息万变,同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该何去何从,不禁想起托尔斯泰一语: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握的时刻,最重要的人就是当下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因为生命的追求莫过于快乐!活在当下,心中充满喜悦与欢乐,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创作,扣击每一位观者的心灵,此刻我们似乎触摸到了长乐斋主郑希林笔下的心境。(文/环球文化网 王绍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