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浮山从“挖资源”到“挖文化”
发表时间: 2013-03-27来源:
山西浮山从“挖资源”到“挖文化”
清光绪版弟子规

  【刘云生 李益民】山西遍地是煤,所以为其成为国内典型的重工业集聚区奠定了基础,其重工业占比高达90%;虽然以极高的速度提升了山西的经济发展进程,但却付出了不可弥补的自然与资源代价。所以山西需要改变,需要转型。

  山西遍地是文化,早在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开始繁衍。而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晋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面旗帜。这就为山西蓄积了像其地下煤炭储量一样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所以山西能够改变,也能够转型。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能源大省,煤炭大省的山西,传统的“资源过度依赖”和“结构单一”发展模式正显得日益难以为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时代要求下,如何奋力实现发展转型,已然成为山西人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

  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浮山县给出的答案是:以文化开路,跳出资源思维,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县域经济转型跨越。走出一条由“挖资源”向“挖文化”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素有“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一绝”,“天然氧吧”之众美名的浮山县,不论是民俗文化,还是生态环境,抑或是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可以说是亮点多多。而近年来对《弟子规》修订者贾存仁的深度发掘也为浮山县文化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弟子规》是一本奇书,由这本奇书延伸而来的文化是一种令人慨叹的奇迹。

  有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约有一亿多人在学习这本古老的书籍。这本薄薄的但又透着深邃思想的书籍堪称全世界读者最多的奇书。然而,与这本书最初的作者李毓秀一样,修订者贾存仁的生平经历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探寻之旅:贾存仁其人

  钱文忠教授在解读《弟子规》前言中明确说明“一位叫贾存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定名为《弟子规》”。那么,贾存仁简历怎样,他只字未提,说明中国的学者只知有其人,不知哪里人,更无人识其真面目。

  斗转星移,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湮没了先生的足迹,但其对《弟子规》这部奇书所做的贡献,却让后人时时追忆和缅怀。

  据清代光绪版《浮山县志》载:贾存仁,字木斋,乾隆辛卯科副榜,事亲至孝,朝夕承欢,不乐仁进。家虽淡泊,而甘旨未尝少缺。尤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行世。祀孝弟祠。

  这段简短的史料,就是此前了解贾存仁的全部。而更多的学者在提到贾存仁时最惯常的说法是:生卒年不详。

  2008年,浮山县佐村村北一家铁厂

  扩建时,挖出了一块石碑和一萝筐砚台以及其他物品。五尺见方的石碑上密麻麻地布满了笔迹工整的蝇头小楷。这些蝇头小楷笔迹之工整、刻法之细腻、书写之规范让人颇为惊诧。而让人感到更为惊讶的是,这块在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由贾若芾、贾若蔚等人所立之碑正是贾存仁与夫人合葬时的墓志铭。

  从这块墓志铭中可以得知,贾存仁生于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乾隆甲辰年三月七日,终年61岁。其夫人比贾存仁年长一岁且长寿。被子孙称为贤惠备至的她,在77岁时离开了人世。之后,先逝的贾存仁与夫人合葬,其子女及后人撰写了这块墓志铭。

  墓志铭记载“先生之游京师也,馆于济南周林汲太史,维时朝廷开四库书馆,命臣词臣嫠订古籍。太史领修,有冯氏易属先生秉笔书,上无驳议。都下为人文渊薮,戴东原太史,号一时鸿博,每与先生谈移晷不倦。盖戴之所長者博洽。而先生每有所得,則味其深奥,故为所许也。自是著述益夥,成《四书千一录》、《等韵精要》、《音汇》、《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这段引言有3个意思,一是说贾存仁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订,是主笔人;二是说他学养深厚,深得鸿儒太史戴东原的器重;三是说他著述很多,有多部作品流传于世,尤精韵学。这就够了,足以表明贾存仁具有订正弟子规的资质。

  石碑?砚台?这不是能证明贾存仁生平经历的最好佐证吗?如果说石碑所载内容是历史的再现,那么砚台正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所必需和特有的抒怀咏志的工具。中国传统文人都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通点:一副笔墨、一方砚台。因为一切的精神文化都需要物态作为载体,笔墨与砚台便是最便捷和不可或缺的承载文人思想与精神的武器。

  2012年6月,笔者踏上了山西浮山这片贾存仁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穿行在古老的村落里,手抚一块记载着贾存仁生前身后事的墓碑,历史与现实仿佛在面前交错,一种超然的宁静油然而生。久久地凝望着这块高约五尺左右的墓碑,揣磨着,思索着,想象着200多年前的光景。

  修订《训蒙文》成就《弟子规》

  在一堆堆的史料中,通过大海捞针般的梳理和捡拾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身为大儒的贾老,其对《弟子规》所做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将《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当然,贾老对《训蒙文》一书的内容部分应当进行了更多的修改和订正,这从史志中“著有《等韵精要》、《弟子规正字略》等书”的记载就能感知一二。既是一本书,绝不会简单到仅有三言两语。但让人惋惜的是,至今为止,人们仍然无法觅到《弟子规正字略》这本书的藏身之地,也就无法知道贾存仁究竟对这本奇书的内容做了怎样的修改。《弟子规》的前身是《训蒙文》,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儿童的启蒙文。贾存仁把这种文体变成了诗体,采用了《三字经》的格式。三字句,句句押韵,读尔琅琅上口,便于铭记,深受读者欢迎和儿童的喜好。订正文字以后,他又做了正名工作。

  《训蒙文》重在“蒙”字,意在强调是儿童启蒙读物,义项范围较小,于是贾存仁把“训蒙文”更名为《弟子规》,这就扩大了外延。所以,《弟子规》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做人的准则,或者说是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弟子规》的意义比《训蒙文》的意义更大、更深远,已成了青少年的普及读物。

  然而,即便仅凭其对《训蒙文》名称的修正,就足以肯定贾老对这部书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修订之前,《训蒙文》仅仅是一本“训教知识未开的儿童”的书籍,而名称与内容的更改,则使这本启蒙教材迅速变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须遵守的《弟子规》,也成就了《弟子规》“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美名。

  史料载:“贾存仁先生天性挚厚,而得学者尤深,读书必切实理,曾不作陈言放过,善疑亦善悟,以圣贤为必不可学。恒沉潜于有宋五子及诸儒理学之书,于四子书札记所得,颜曰千一录家语讹谬多所校正。又订正弟子规正字略,以课童蒙……”

  《训蒙文》是李毓秀夫子汲取先人之思想精华编撰而成的一本启蒙书籍,而贾存仁又以“圣贤为必不可学”,所以两人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相辅相通的思想,成为前者撰、后者修的原动力,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下,最终成就了流传至今的传统优秀文化《弟子规》。有史料表明,贾存仁曾掌教安泽书院,其间,其对知识渴求和孜孜汲取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甫二岁,衰且病矣,犹孳孳汲汲商确,至丙夜不休。病且剧,有止之者辄曰:"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易少懈。"呜呼!非其中之有得,岂能久而不倦如是与?”

  因此,李毓秀与贾存仁在撰写修订《弟子规》上,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李毓秀掘井汲水并将之汇成一汪静泉;贾存仁则用双手涤净了水面的浮尘。以此为纽带,两人皆为后人洗净了耳根,洗净了心灵。

  中华民族是儒学滋养成长起来的民族,作为一代大儒的李毓秀与贾存仁所撰写与修订的《弟子规》是与《论语》一脉相承的共频。博大精深而浅显易懂的《弟子规》,触碰了人们的心灵之弦,温润了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全体华人的心。于是许多华人手里多了一本必修书,于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响起了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而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回归热中,《弟子规》又成为所有经典中最热的一本书籍。其刻有修订者贾存仁生平的石碑及物品的出现,也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和难得的学术价值发展,成为浮山县未来文化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刘云生 李益民)
【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中国网总编、和谐中国书画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老师《弟子规》讲座报告预约,《弟子规》合作印制、《弟子规》捐赠 短信158  1010  2998  电话010-5143  8660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