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在工作休假还是在工作 国人真的不会休闲?
发表时间: 2012-04-27来源:

    五一小黄金假期马上就到了,休闲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日前,央视发布了10万人参与的首次对中国百姓的休闲时间和休闲内容调查情况,调查表明,有超过七成中国人的日均休闲时间不超过3小时,其中8%的受访者忙碌不堪,休闲时间为零,日均休闲5小时以上的受访者占比不到7%。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国人日益透支的健康和疲惫压抑的心理,有人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休闲病”,更有专家直言国人不会休闲。

  上班在工作,休假还是在工作!

  眼前是碧海蓝天,波涛拍岸,海风拂过带来迎面的惬意。可是,面对如此令人放松的环境,还是忧心忡忡,焦躁不安。金茂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月初他请了年假飞到澳大利亚,准备好好来个反季游,享受南半球的清凉,结果却事与愿违。对于这趟澳大利亚行,金茂自嘲,手机国际漫游费都快赶上行程的费用了。

  “手机一直不停地在响,我就一直在不停地处理事情,有事总不能不解决吧。”金茂觉得很无奈,身边的老婆孩子也觉得很扫兴,于是他就把手机留在了酒店,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可是这一方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金茂更难以安心。“他们联系不上我,不知道事情会处理得怎么样,我就很难放下心,晚上一回酒店我还得打开手机一一回复、查问。”

  返程飞机一降落,金茂就觉得全身放松了。“回到熟悉的地方,再也不用隔空指挥了。不像在旅游的时候,明知道很多事情急需解决,却又无法亲自安排工作,心里更难受。”

  琳琳也是这周度完假刚回来,与金茂投入工作时的不安心对比,琳琳剩下的只有筋疲力尽。“看着城市灰暗的天空,拥挤的人群,汽车尾气弥漫在空气中,我的心情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回来上班的第一天,琳琳完全提不起劲工作,登山涉水留下的后遗症让她肌肉胀痛;老板找她谈工作部署,她也无法集中精神。整整过了一个星期,她才完全调整过来。

  上班累,不上班更累!

  “也许我真的是劳碌命,上班的时候虽然忙得昏天黑地,但精神状态还挺亢奋的。一心盼着休息天可以约朋友出去玩玩,可谁知,等到休假开始的时候,自己却莫名其妙地生病了。于是只好窝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做宅女,但怎么也不能让体力恢复过来。”关键时刻掉链子,让在外企工作的田佳有些沮丧。“我好像掉进了一个怪圈,出去聚会也累,在家呆着也累。平时稍微跑几步,就喘得不行。每次去做按摩,技师都说我有腰肌劳损。年年日日盼休假,结果真正到了休假的时候,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酸,反正哪都不舒服,大概是平时习惯紧张忙碌了,放松下来反而不适应了,以前积累的毛病都爆发出来了”。田佳说,入职两年以来,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令自身的免疫力越来越弱,甚至要靠中药调理。

  每天6点就起床赶车上班,晚上8点后才能到家,周末还加班……这成了许多上班族的常态。每当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紧张的时候,大家都会渴望假期。然而,真正盼来假期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许多人遭遇了像田佳一样的“怪现象”:原本想睡到自然醒,可事与愿违起了个大早;起床以后,什么家务还没干已落得腰酸背疼;就算看到垂涎已久的美食也丝毫提不起兴趣……到最后,只想任时针随意转动,星月任意交替,一晃眼,宝贵的周末时光就从指缝间溜走了。而自己也稀里糊涂,不知怎会如此疲态?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休闲病”,2008年,它被荷兰心理学家温格霍茨教授研究发现并命名,指的是平时工作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者工作压力刚刚解除的时候,出现恶心、头痛等病症,而这一诊断在很多人身上应验了。

  上网看电视,头晕眼花心情躁!

  可可是典型的“沙发土豆”,下班吃完晚饭,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端坐在电脑前,左边一堆“垃圾食品”;右边一大杯橘子汁,这一坐就坐到大半夜;双休日只要休息,就是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或QQ‘海聊’,什么打球、登山、逛街统统挪不动她的脚步,老妈常常不解地问她:“年纪轻轻的,休息两天,总待在家里,不闷得慌啊?”

  后来在单位的例行体检中,年纪轻轻的可可被查出患上了轻度脂肪肝,医生给她制订了九个字的治疗方案:多运动、少上网、不熬夜。

  晚上9点以后,雁翎家里一般都是这样一副景象——书房里,老公对着台式电脑疯狂玩游戏,她自己抱着笔记本看美剧,双手不停地拆开各种食物往嘴巴里送。3个小时后,美剧看完了,零食吃完了,肚皮也圆得不行了。

  看美剧总是与“沙发土豆”分不开。“看片的时候,要是不吃点东西,两只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啊!”雁翎也有想过戒掉夜食,只是一到晚上9点,电脑一开,雁翎就好像马上从正常状态切换进入夜食模式,什么都忘记了。

  据调查,中国人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是上网和看电视。如果没有网络和电视,很多人可能会闲得发霉,回到家里,像笼中困兽一样踱来踱去,不知道坐下来能干什么。看电视和上网这类活动,在闲暇经济学研究里,都算是相对被动型的休闲活动。而当一个社会休闲活动单一,而且多是从事这种被动型的休闲活动,不利于提高从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时,我们通常认定其已经患上了“休闲病”。

  国人要学会休闲

  如果说这几十年,中国人被激发出了无穷的工作热情,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挣钱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或许到了该学会如何玩、如何花钱的时候了。从个人来讲,要会工作,更要会玩。积极的休闲不仅可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经历,更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品质,提升幸福的感受。从国家来看,尽早脱离“休闲病”,与创新战略密切相关。技术和利润是保证创新的有力条件,但一个社会对待休闲文化和闲适生活的态度,则是创新精神的源泉。

  北欧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群,北欧五国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稳居全球前20名。同时,北欧人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也走在全球最前列。这是一个典型的既有闲又有钱的社会。那里的人们安静时最常见的休闲活动是阅读,运动时最常见的活动是户外锻炼和极限挑战运动。除了某些极个别的极限运动,这些休闲活动都不是贵族运动,并不花多少钱,不仅欧洲人消费得起,我们同样消费得起,但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心智水平和精神修炼水平。也就是说,治愈“休闲病”的过程,其实是个学习和演进的文化问题。要有自己的休闲兴趣和爱好,这里所讲的“兴趣”是终生的兴趣,而不是一时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时间投资与快乐程度成正比的单纯世界,只有是终生的不是一时的兴趣,才能够通过终生的研究达到相当的高度,才能够形成超越他人的知识优势。

  总体上讲,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休闲是一门艺术。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更是一门艺术。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我们必须掌握休闲的艺术,提高休闲质量,为漫长的人生不断加油。凌波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