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广存:伊尹故里考辩
发表时间: 2017-02-17来源:

     伊尹,名挚,夏末人。因为他帮助成汤伐夏救民,建立了商朝,而功德昭著,被举以国政,称为“阿衡”。他连续辅佐汤、外丙、仲壬三朝,帮助太甲悔过。他为商的强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被后世尊称为“元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贤明的宰相式的重臣,深受万世敬仰。
     有关伊尹的出生地,历史上众说纷纭。因为他是历史著名的人物,后人以其出生或死在自己的家乡为荣,因而争取伊尹故里者不少。本文就各种说法做以辑录,并加一澄清。论证其出生故里在何处,为后人提供借鉴。
     1说伊尹故里在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莘家塚集。大集乡殷庙村。另说,在山东莘县亭镇大里王村西即当年伊尹躬耕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东昌知府程光珠在此树碑,并亲手书“莘亭伊尹耕出”。今尚存。
     2说在河南商丘,虞县西南二十二公里魏堆村北有伊尹墓。这里古柏参天,挺拔苍翠。墓地占地十数亩,塚前有祠,内塑其像,历代修茸,墓塚高三米,周围四十六米。今有清代墓碑两块,其墓地有鸟柏一株,枝叶酷似鸟形,葚为罕见。每适农历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附近居民来赶庙会,人流如云。此处六有浓厚的伊尹文化。
     3说伊尹故里在河南栾川,这里的伏牛山主峰一老君山山势雄伟,峰奇谷幽,风光迷人,当地人传说伊尹生于此。此地城址村北边有座山岭,名叫喝遇岭,据说由汤的使者种虬聘伊尹于此,而得其名。当地人确信伊尹故里在此,证据之一是这里有条河,名叫伊水,《水经注》云“伊水自从熊耳东北流经鸾川亭北,葌水葌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
     唐代诗人崔融在《启母石碑》中云“栾川之上母变空桑。”认为伊尹生于此。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卢氏县执事刘应元,朱阳光巡检张懋忠在此勒石为纪。石碑高五丈,厚六寸,碑额刻有“山高水长”四字,中刻楷书“耕莘古地”。今河南大学教授陈昌元、郑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重恩也认为伊尹生于此地。栾川县政府已将伊尹的文化古迹作为重点文化加以挖掘与保护。
     更有河南嵩县因有“空桑涧”而争之,陈留县因有一“空桑城”而争之。河南杞啊县也有伊尹家谱说。
     4笔者认为伊尹的出生地在陕西合阳,今百良镇莘村。
     要证明伊尹故里在合阳,手先得弄清楚古有莘国今居何处!
     渭北高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是古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至今发现的大荔人化石距今10万年,古黄龙人遗址反映了旧石器人类的文明,隔河相望的山西丁村人遗址反映了距今约15万年古人生活的状况。
     合阳处于渭北高原的东北,东邻黄河西依梁山,北接韩城,南连大荔,澄县。在这片热土上也留下了许多古人生活的见证。
     《孟子.万章》“伊尹生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这句话成了人们确定伊尹故里的关键。“有莘”应当为夏时出现的氏族部落或国名。河南荥阳,史称“东虢,”是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地,也就是说荥阳是周初的诸侯国,而不是“古有莘国”。
     合阳在新石器时代就是有莘氏部落聚居地。“夏启封子支于莘”,这是合阳明清时期县誌上的话。《括地志》云:“古莘国在同州河西县东南二十里,”即今洽川莘里。《诗经.大雅》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这里的洽为洽水,渭为渭水,无庸致疑。“大邦”当之古莘国,已为学者所考证。
     “合阳”一名,最早为“洽阳”,因春秋时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在洽水之北筑洽阳城而得名,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献西河之地于秦,设洽阳邑,西汉景帝二年(前330年)改为“郃阳”,县城由今莘里村迁至今县城,今名为“合阳”。
     《辞海》注“莘,古国名。姒性,在今陕西合阳县东王乡。
     其次,要证明伊尹的故里,必须与现存史书中提到的生存环境相关联。《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有莘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尚书》曰:伊水之上出大贤焉。因此 寻找“空桑”与“伊水”又成了一个重要傍证。
     百良镇东宫城、西宫城两村,在晋以前,这两个村就是有名的织锦城。其周围桑园遍布,河岔之中亦多桑树。从伊尹得于空桑之这个传说来看,百良一带的地貌特征完全有可能符合。
     百良南岸有一条大沟名徐水沟,沟下有河名徐水河,源于梁山,从岔峪入黄河。可与上古伊水河相印证。徐水河中游的塬上有村名尹庄,此处河段当地人称为尹水。在历史上同名之水之地较多。徐水河也就有可能是上古时的伊水。
     再次,百良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有关伊尹的遗址和民间传说。
     今百良莘村东南一公里,古称旧秦庄,有伊尹墓,伊尹祠,历代清明祭祀。明清时代也有国家级致祭。其墓在文化革命时期被毁。其墓座北向南,由东而西,墓塚高三丈,径八丈。莘村吕姓曾为墓地守陵,曾在距墓三百米处挖得一井,今名吕家井。原有两条道路,称尹路。
     莘村两边的城门楼上有四个石刻大字,书“古有莘国”。
     莘村街东有伊尹庙,每年清明,方圆数十里的人前来祭扫,人流如潮,香火旺盛。
     村北边今镇中门前所在地,有“成汤五聘商元圣伊尹”的大石牌坊。村中十字街口,有主牌匾名“乐道处”。
     洽川南义庄有元圣祠。“元朝至元五年(1134年)明永乐三年(1406年)成化九年(1474年),本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六年(1742年)凡五重修,邑令周圣瑞有大作用碑。”(见《合阳记略》)
     史有伊尹望汤之美谈,言成汤四后,伊尹之墓与之相望,《帝王词典》记,成汤墓在山西荣河县西,元代已陷沉于黄河之中。这正好与伊尹墓初于同一线上,隔河相望。
     村东涝池北边有砖砌门洞,上书“阿衡遗址”。村中树石碑“阿衡故里”此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书并立。百良各村均与伊尹有关。尹路向西南有两村,南阿
场、北阿场,传说为伊尹碾打之场。安子村为伊尹安置儿子伊涉学习农业文化知识的地方。伊尹丈人住的村子被尊为岳庄。伊尹母子曾于徐水河畔取水度日,每十天汲水一次,每月三次,故此村名三汲。又传,当年打旱时常发生,伊尹多次在三汲村组织乡民祈雨,因而得名。伊尹曾经出生的地方,村名尹庄。从尹庄通向村外有一条小路,小路东边的村子叫陌东,西边的村子叫陌西。伊尹曾经带过诸侯、士卒住过的村子叫候卒。
     今同家庄张庄与百良相邻,村北有一条笔直大道,古称官道,也叫马道。伊尹当年演习军事,训练战马的村子今称马庄。伊尹指导村民养蚕织锦之地,叫东宫城、西宫城。伊尹与汤在合义村共商灭夏建商大业,此举上合天义,下合地理,又合民心,此村名为合义,沿用至今。
     其4:曾经在合阳任职的历代官员或名人都为确立伊尹故里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明朝隆庆时合阳县任职县丞叶华云曾修伊尹墓并撰写墓碑。
     清康熙丁丑年学使陆德元和县令郭俊等人,在莘村立“商元圣故里碑”。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兼佐都御使毕沅考证合阳为“古有莘国”,并重修伊尹墓。现存他亲书的“元圣墓砖围墙记”石碑为证。
     明代诗人李猷,吊古伤情,思墓前贤,有诗云:“伊尹耕丘遗故园,卜商书洞设新河。”明代诗人曹琏,《咏合阳》诗中云:“伊尹独留三聘处,几度令人慕成汤”。清顺治五年知县曾明在诗中颂“翻然顿去为舟楫,济得商家六百春。”
     今人西北大学教授杨春霖来合阳考察,也确认元圣故里在合阳,
     当代著名文学家鲁彦曾在合阳中学任教,对合阳深有感情,他也撰文确认合阳为伊尹故里。
     总之,伊尹故里在合阳,这是有详实资料可以印证。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古代贤相而 和自豪,研究伊尹文化有助于在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为合阳的文化资源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吉广存,生于1940年6月,合阳同家庄镇张庄人,从事伊尹研究数十年,曾撰写有《千古帝相伊尹故里在合阳》等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