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社区文化建设有四招
发表时间: 2009-06-01来源:
杭州市下城区地处城区中心,下辖8个街道,72个社区。该区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大区”建设的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和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不俗成绩。

全力构筑“15分钟文化圈”

    今年,该区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投入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对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投入。如2006年,财政划拨给区文化体育主管部门用于全区文化体育活动的专项资金达350多万元;街道文化站每年文化体育活动财政专项经费不低于10万元,年递增10%以上。

    加大投入,推动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形成。一是区本级文体设施建设展现规模。去年启动的财政投入8000万元的下城区文化体育中心项目于今年9月结顶;建立了区图书馆总馆与街道及社区图书分馆的两级图书事业体系,区图书分馆35家,面积2575.5平方米,藏书15万多册。二是街道文化阵地建设跃上新台阶。8个街道都建有综合性文化站,其中3个街道的文化站室内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以上,配有万册图书室和较先进的设备。三是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网格有长足发展。室内社区多功能综合性文体活动室覆盖全区72个社区;有32个社区建有示范图书阅览室,19个社区建有“市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社区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以奖代拨”推动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一是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创区级社区建设“星级社区”和“满意社区”的主要标准之一,区、街道与社区三级联动;二是区财政按每百户4000元划拨社区,每年递增5%;三是在奖励政策上予以倾斜,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经评估、验收合格,奖额最高可达6万元。

创新搭建“文化社区”

    2004年,由浙江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的“首届长三角群众文化论坛”上,率先提出了“文化社区”的理论命题和建设思路,并开通了由区文广新局主办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门户网站——杭州文化社区网(www.wh21.cn)。

    “文化社区”建设主要有3个类型:一是兼容型。根据本社区属地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传说、典故等记载,去粗取精而建成的文化社区。二是仿古型。根据本社区属地的古地名和历史记载,经过一定的考证,用仿古建筑和工艺再现优秀历史文化特征而建成的文化社区。三是现代型。根据社区在新规划用地上建造的寓所环境,形成与住户生活质量相适应、反映现代文化元素特征的文化社区。

    预计到2011年,该区的“文化社区”覆盖面将达到50%以上。

以活动提升社区文化生活品质

    一是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杭州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广场的地源优势,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如每年春节文化活动和元宵灯会、“让百姓一起欢乐”广场文化一季一演;在连续举办了19年的社区文化月中,推出“一街道一特色”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天水街道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武林街道的“沙孟海书法艺术周”等。编创并推广“社区音乐健身操”和“梦想天堂广场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建区文化馆电影放映队,开展“百场电影进社区进工地”等。据统计,在2006年举办的下城区社区文化月期间,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覆盖面达98%以上。

    二是群众文艺精品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由该区编导的“永恒旋律——七一大型广场歌会”已连续3年由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实况转播。目前,全区有400余支业余文艺队伍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在各级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和项目竞赛中频频获奖。

    三是居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社区有腰鼓队、武术协会等12支社区体育文化团队。在社区文化活动室里,图书的借阅量大幅提升,并吸引了青少年群体、在职人员群体的积极参与,增进了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共建共享助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

    去年该区建立了“下城区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下城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倡导共建共享,发挥人才资源效应,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利用“共建”机制,有效盘活了辖区各类文化资源。目前,全区有214个共建单位的文化体育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总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文化体育活动面积已超1.7平方米。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