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青少年蓝皮书》发布会在中国社科院举行
发表时间: 2014-11-27来源:

2013—2014青少年蓝皮书发布:城镇8岁前首次触网已超五成


2013—2014《青少年蓝皮书》发布会在中国社科院举行


2013—2014《青少年蓝皮书》


和谐中国网·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
向参加2014《青少年蓝皮书》发布会的全体人员赠送的
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留守儿童文化教育基金赞助印制的
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2014年11月26日,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专家呼吁:我国超过九成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未成年人的首次触网趋向低龄化,城镇未成年人8岁以前首次触网比例已超五成。互联网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这是互联网时代尤为值得注意的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要科学指导孩子如何甄别信息以及避免网络风险,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和谐中国网·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向全体与会人员赠送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留守儿童文化教育基金赞助印制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专家指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过程中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载体,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通过互联网直接影响他们。

  发布会上,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李文革介绍本书编辑情况。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执行院长蔡继辉致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沈杰作主题报告。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张冠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玉林等领导讲话。会议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钟斌清主持。

  【核心观点】

  超过九成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但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2013年,8岁以前首次触网比例已超五成。未成年人成绩越差,越可能使用手机上网。成绩“较差”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74.9%。初二学生、男生、家住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是网络沉迷的高危人群。微信正逐渐取代微博在未成年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47%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其中44.6%的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有四成以上(42.00%)的孩子每月为网络游戏支付费用。网络游戏成为儿童零用钱开支的重要项目。互联网在时空和关系上都在构建一些全新的社会特征和社会逻辑。网络交往为未成年人带来了互动的快乐、情感支持、社会关系拓展、交往的新结构,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现实世界。近八成父母对孩子上网情况没有任何监控。父母上网不会操作时,“有时”或“经常”向孩子请教的比例分别为56.1%和22.7%。互联网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反向社会化现象。要客观认识网络,帮助孩子甄别信息以及避免网络风险。  

  本蓝皮书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下,在第七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基础上,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青少年及互联网等方面相关专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数据为依据,吸收和借鉴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编写而成。本书从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基本运用状况及比较、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和态度、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变化趋势、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交往行为、未成年人微信运用状况、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以及家庭对未成年人运用网络的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的公众监督机制、中小学教育活动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蓝皮书以大量数据分析报告了如下一些新现象:

  (一) 我国城镇未成年人8岁以前首次触网比例已超五成

  蓝皮书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所调查的十个省份中,沿海省份相较于中西部省份有较高的上网普及率。北京地区上网普及率高达96%,四川上网普及率最低,为77.8%。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为80.2%,略低于城镇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但是,以从未上网的比率来看,农村有近20%,而城镇只有不到10%,两者相差约10个百分点。可见,城乡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存在差异。这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来看,2010年有超过五成的城镇未成年人在10岁以前第一次接触网络,至2013年,在8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比例已经超过五成。农村也有超过五成的未成年人在10岁以前首次接触互联网,略低于城镇未成年人。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的首次触网更趋向低龄化,且具有触网年龄越来越低的态势。

  (二) 未成年人的成绩越差,越可能使用手机上网

  专家指出,不同成绩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机上网上具有较大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74.9%)比“优等”生(53.36%)高出21.54个百分点。而成绩“中等”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则处于二者之间(62.27%)。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手机上网“一天多次”(29.69%)和“一天一次” (27.86%)的比例分别比“优等”生高出18.81个百分点和7.63个百分点。成绩“中等”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则处于二者之间。这显示,成绩好坏与手机上网比例高低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三) 初二学生、男生、家住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是网络沉迷高危人群

  蓝皮书在本次调查的中小学生中,网民约占73.5%,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约占中小学生网民的6.8%。其中程度较重(平均每次上网5小时以上,或者经常因深夜上网而睡眠不足)的约占1.4%。按年级来看,高一有9.1%、高二有7.8%、初二有8.7%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超过此次调查中网络成瘾的总体平均水平(6.8%)。初三有6.7%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按生活区域分析,家住城乡结合部的被调查者有7.8%的有网络沉迷现象,高于家住郊县(6.9%)和市区(5.8%)的被调查者;按性别分析,男生网络沉迷比例为9.0%,女生网络沉迷比例为4.8%。可见,初二学生、男生、家住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四)微信正逐渐取代微博在未成年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

  专家指出,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其中44.6%的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微信中的好友,大多以生活中的熟人为主,同学、家人、朋友三者累计的比例高达96.4%。与以往数据相比,微信逐渐取代微博。在2012年的调查数据中,微信在未成年人常用的手机功能中所占比例仅为7.7%,而微博为16.1%。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微信的常用比例上升到10.7%,微博的常用比例下降为7%。对比这两个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微信以其“短小精练”的特点集即时通信、网络社交、生活服务于一体,逐渐满足了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主要需求。

  (五)四成孩子每月为网游付款,网络游戏成儿童零用钱开支重要项目

  专家说,对于手机/平板电脑游戏的选择,儿童最喜欢的是神庙逃亡(49.60%),其次是植物大战僵尸(27.80%)和跑跑卡丁车(27.20%)。从年级的角度看,各年级喜欢的游戏前五位与全国前五位重叠,只是排名不同。可见,各年级对于游戏的选择趋同。从游戏的种类上看,孩子们喜欢玩的手机/平板电脑游戏,和成年人喜欢的游戏类型以及种类没有太大分别。换句话说,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孩子和成人在玩几乎相同的游戏。调研数据显示,有四成以上(42.00%)的孩子每月为网络游戏支付费用。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儿童零用钱开支里的重要项目。

  (六)互联网是未成年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专家指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53.6%的孩子8岁前就已经上网了,而等到10岁超过七成(72%)的孩子都上网了。而2012年10岁以前(含10岁)第一次触网的孩子比例为61.8%。未成年人群体的互联网应用和学习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上网技术和水平不如孩子,这也成为家长指导孩子的最大困难。对于被我们称为“未成年人”的一代,他们一出生就有了互联网,互联网是他们最大的社会环境之一。互联网使用、网络交往必然影响到这一代人的方方面面。大家都认同网络交往既有好的一面也必须控制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在西方社会学中已经上升为生产工具,互联网在时空和关系上都在构建一些全新的社会特征和社会逻辑。网络交往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远远不是关系和交往那么简单的单向结构,网络交往为他们带来了互动的快乐,带来了情感支持,带来社会关系拓展,带来了交往的新结构,同时,他们实际参与的网络交往行为,本身就是网络交往最重要的建构和关系,他们是构成网络交往和网络关系的重要部分,这就是他们的世界和生活。

  (七)近八成父母对孩子上网情况没有任何监控

  专家强调,未成年人对使用互联网持一定的矛盾态度,他们能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但有的未成年人仍以较高频率使用互联网。而未成年人的父母对孩子使用互联网基本上持中立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有39.32%的家长认为使用互联网的利弊相当,有28.26%的家长认为相对而言弊大于利,有47.58%的家长认为沉迷于网络已经在我国未成年人中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比较而言,有近五成的未成年人认为父母“不太支持”其使用互联网,但有53.97%的家长选择“一般”。在中立的态度下,父母有意识地规范孩子具体的上网情况,但碍于自身互联网技术能力的缺乏而未能实现全面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有52.41%的家长规定了孩子的上网时间长度,并且有74.17%的家长对孩子上网内容有所要求,但有77.38%的父母对孩子的上网情况没有任何监控。父母已经出现主动向孩子或同辈人寻求帮助以拓展互联网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倾向,他们“有时”或“经常”主动地与孩子讨论上网情况的比例合计达四成。对未成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上网技术也在逐步提高,与未成年人技术好或差的比例相当。父母在上网不会操作时,“有时”或“经常”向孩子请教的比例分别为56.1%和22.7%。可以看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反向社会化的现象,这是互联网时代尤为值得注意的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八)一种前辈向后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正悄然兴起

  专家认为,在数字时代,现代家庭中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而调查中两代人在互联网运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代沟,也需要政府、专家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在家庭方面,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一种前辈向后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正悄然兴起。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52.8%)的孩子认为父母的上网技术比自己差;另外,大部分的父母对于孩子上网还是持有“不太支持”或者“禁止”的态度。这样势必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客观认识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全面认识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对于孩子的网络运用提供有效、科学的指导,帮助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并教会孩子如何甄别信息以及避免网络风险。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