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 2009-04-22来源:
    一、我国社区建设的背景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上升,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一系列变化的趋势正是社区建设的大背景。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之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系网,单位成为居民一切生活的中心。“单位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形态,一是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二是具有身份的先赋性,三是自身价值的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单位及其成员的利益日益与市场挂钩,单位的各种社会职能日益剥离出来,复归于社会,单位已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惟一中心,社区逐渐取代单位的角色,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我国城市正在出现“单位体制”向社区体制、单位化向社区化的转变。
    1
.城市居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社区化,社会管理的“单位体制”正在转化,要求社区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单位体制”在计划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的状况,是以经济的低效率、社会的迟滞性发展为代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体制”正在瓦解,企业办社会格局正在被打破,城市居民正在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单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整合作用正在弱化,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所在社区产生紧密的联系,社区开始成为对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
    2
.城市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发挥全方位管理功能。目前城市人口结构正出现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二是体制外人员增多,主要是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他们从原来的阶层分离出来,迅速增长。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失业现象成为重要的衍生物,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完全消除。四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外来流动人口多为从农村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往来频繁、变动不定,在为城市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卫生环境、治安秩序、人口管理、就业安置等带来新的压力。上述四方面社会群体,在从其原有的社会归属体分化出来以后,正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被社会接纳的方式。社区对本区域内的综合管理,整合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体现了越来越突出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3.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变化,城市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对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过成片开发建设的居民小区。居民小区打破了城市居民原有的世代居住的胡同、小巷、弄堂的格局,代之以新型的现代化的生活空间。而且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在住房的供暖、修缮、维护等由完全的对单位依赖,变为在社区系统管理基础上的自我解决。在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变化的同时,城市家庭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随着居住小区化和家庭小型化,社区接受由单位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完美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社区建设的背景可以看出,当前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1
.推进社区建设,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承接主体。新形势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分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新的经济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统统进入城市社区这个最基础的载体之中;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员的精简和分流、政府部分权力和职责的下移、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场化取向、医疗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及户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也都汇集到城市社区这个载体之中;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改革街居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上海推行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街居管理模式,还是“区划重组,民主自治”的沈阳模式,都是顺应改革变化和城市变化后的新格局的一种创新。
    2
.推进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社区是城市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只有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最佳切入点,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在建设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近年来,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
.推进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原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工作条件较差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包括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两个主要部分,也包括社区内其他社团的建设。各地在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各地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在各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社区成员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团体就有79个之多,促进了政事分离、政社分离,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各地普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既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又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践证明,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居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是解决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4
.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有效办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程的加快,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我国的社区建设的最初形式就是社区服务,这种服务是在合理、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引导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通过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同时向社区成员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需要。在社区服务方面,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青岛的社区服务网络、上海的社区服务中心,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加强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以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5
.推进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基础构成单元,基础的稳定对整个城市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转换必然会产生权力和利益的重新组合与定位,不免会带来一些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不仅使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加强社区建设,要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整合力量和参与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加强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来多方控制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许多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强社区建设,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依托社区,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到基层,把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有效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6.推进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新区开发方兴未艾。这只是展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方面。进入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培育社区成员的现代化观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是社区成员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社区成员的高尚社会公德、良好的文明意识、纪律观念、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保护环境和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等,也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形势多样的社区教育。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