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重视文化“软实力”
发表时间: 2009-10-17来源:

 

广州市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鹏程

    物质财富容易聚集,文化影响不能速成。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探索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近,广东省也提出,要探索一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建设文化强省;通过文化建设“硬手段”,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它主要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一个地区而言,它是一种支撑力、创造力、推动力、传承力,其突出表现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因其更为内在、更加深刻、更具精神特质,从而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物质财富容易聚集,文化影响不能速成。2200多年的岭南文化积淀,成就了今天番禺“岭南水乡”的文化内涵,弥足珍贵。但是,这绝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我们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探索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认清眼前不足。目前,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特别是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很多;文化产业实力不够雄厚,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体系滞后,公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看到了不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拾遗补缺,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性。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文化建设是浪费钱,花钱多、回报少,舍不得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舍不得投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文化设施是整座文化建设“大厦”的基石。缺少了基石,文化传播就失去了载体,文化张力就失去了支撑,文化体系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文化“软实力”将无从谈起。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文化“软实力”等于文化产业。只要文化产业上去了,“软实力”自然就提高了。我们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固然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急需弥补的一课。但是,有些文化元素是不能或很难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比如:名家大师的培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氛围的孕育等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观念、制度、产品、市场、人才等多个环节的培育,需要多层面的协调,最终形成互动和合力。只强调一点,而忽视其它,最终可能是事倍功半。

    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抓住“人”,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其次,要抓住“品”,创作文化精品。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依靠自主品牌、拳头产品推动文化发展,推进文化竞争力。文化的兴衰取决于能否创新。只有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才能不断释放、激活文化生产力,彰显文化“软实力”。第三,要抓住“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基础,培育、巩固文化发展和生存的根基;以文化产业建设为主导,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花结果,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第四,要抓住“动”,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着眼于全球背景进行文化合作交流,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扩大文化的导向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各种文化观念相应发生着激烈碰撞。这是机遇和挑战,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我们就有希望打造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起可持续发展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