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圈与黄帝合符徐水釜山的“有形”物证
发表时间: 2009-11-30来源:

 

保定市老年协会   刘瑞河  杨树江

 

【和谐中国网hxzg.net保定报道(谢连路)】谁能想象,五千年前,在保定周边曾有过以徐水釜山为中心、五帝活动为主线的百里方圆的大文化圈,准确地说应该叫黄帝合符徐水釜山大文化圈。这个大文化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福泽了当时上古民众,还实现了炎黄子孙的万代传承。它的存在是历史留痕,千真万确,可谓之旷世奇迹。

从发掘考察和大量历史遗存证实,五千年前,在今保定范围内确实形成有以徐水釜山为中心向外放射的三条百里五帝活动的古文化带。在符合后的几百年中,由于五帝圣贤,行德政,进而使这一区域呈现出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发展空间和空前稳定的大一统格局。可以说,釜山合符开创了中华历史的新纪元,以五帝活动为主线的大文化圈为创立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同根、同种、同宗、同脉的民族体系起到了维系合符精神和夯实中华世代统一根基的作用。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从历史的“合符”文化和大文化圈中寻找源头,这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

徐水釜山大文化圈形成的三条古文化带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而“有形”的历史痕迹。

一、 徐水釜山——高乐文化(涞水)、涿鹿文化(涿州)、后山文化(易县)带。

1、涞水的高乐文化

高乐文化以涞水县高乐村音乐会为代表,高乐音乐会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属于古代祭祖(轩辕帝)和宫廷“鼓吹乐”的遗存。其中古笙乐和古笙乐器至今在周边30多个市县广为流传。

高乐音乐会在会史延续中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演奏……的会规。因此,至今高乐音乐会保留了“奏、打、舞、唱”的古老遗风。

涞水高乐音乐会主要是为易县黄帝庙的祭祀和民间丧葬仪式服务。

2006520日,高乐音乐会在大文化圈内有其代表性,高乐音乐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黄帝伶伦铸造钟之地就在涞水。还有大禹治水的“长堤”记述。

2、涿州的涿鹿文化

《史记·集解》曰:“涿鹿,山名,在涿郡。”黄帝合符徐水釜山后,几次建都在釜山周围。第一次建都在徐水釜山傍北的后山黄帝城,后迁至徐水瀑河东岸至今固城镇,最后迁到涿州境内。

在涿州附近,先后发生过黄河同炎帝的阪泉之战和黄河战蚩尤的涿鹿之战。

自从合符后,以黄帝为始祖十分重视农牧渔业,各方面科技都有了很大发展。太史公言,黄帝轩辕,轩辕本意为车,是指此时期发明了制作车的技术。黄帝鼓励发明,如:发明农耕工具技术的称神农氏,发明捕捞技术的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的称燧人氏。

3、易县的后山文化

在“文革”前,后山有庙宇32座,其中有五大帝庙、轩辕庙、后土皇帝庙、太阳殿……

几千年来,后山庙的香火长盛不衰,每月农历三月,进香的人有几十万。其中,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福建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香客每年纷纷而至。

黄帝合符徐水釜山后,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尔后,稳定的社会局面成了推动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动力,黄帝的部落和联盟相继在各地发明了看天象、算术、历法、中医、中药、车船……完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多项科技突飞猛进的大飞跃。

后山,至今有着“黄帝崖”、“黄帝台”、“黄帝山”、“封黄山”、“黄安山”等遗迹。实际上,后山就是黄帝家庙。

二、              徐水釜山——嫘祖文化(易县)、桥山文化(满城)、唐尧文化(顺平、唐县、望都)带。

1、    易县的嫘祖文化

在狼牙山北侧有个蚕姑坨,山上有蚕姑圣母庙。相传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会诸侯于徐水釜山,在距离釜山几十里的西陵(狼牙山)发现当地黎民锦衣华服,鲜有以兽皮、树叶蔽体者。访知,西陵有嫘祖,教民植桑、养蚕,缫丝、织锦而为衣裳,黄帝遂聘为元妃。

蚕姑坨碑刻和各种史料记载,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锦和制作衣裳,解决了中华儿女穿衣的大问题,这个重大发明,后来传遍中华大地。

2、    满城的桥山文化

桥山在满城县境内,距徐水釜山10余里,《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东侧有一座轩辕老祖庙和嫘祖老母庙,还有老母奶奶坟。黄帝死于四月初八,到战国时期,燕王为纪念黄帝在此曾建行宫、祭坛;到北宋时,漕河成了界河,契丹占据釜山,当地百姓无法过河界登釜山朝拜轩辕老祖庙,只好登上桥山远眺釜山祭拜。因此,百姓们渐渐把桥山叫眺山。

满城县是舜的故里,相传尧帝到舜村访贤,见到穿戴朴素的舜在耕田,见舜贤良,决定把王位禅让给舜。故此,舜的故里改成“东访舜”,今称方顺桥。

3、    顺平、唐县、望都的唐尧文化

唐尧故里在顺平、唐县、望都一带。尧是黄帝玄孙、帝喾次子,帝喾死后,尧即位于顺平尧城。尧在位七十年,在华夏大地创立了千秋伟业,《史记》中说尧帝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可见尧一生“利天下,福泽万民”颇受全国拥戴。尧帝一生奉行德政,心系百姓,轻权爱贤。他重视农业,组织人观测天象和气候,鼓励凿井灌溉,潜心治理洪水;尧立孝慈仁爱,教化万民,协和万邦,行民主,讲法治……尧不仅发扬光大了黄帝美德,并作到了至善至美。

望都乃尧母故里,尧帝筑城奉母,名庆都城。战国时,秦嬴政设置庆都县,因民间有尧“登尧山望都山”之说,后更名望都县至今。

尧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凝聚力、融合力而光耀史河,唐尧文化还影响着中国历代统治者的行为手段和领导艺术,也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一种道德取向和处世精神。

三、              徐水釜山——颛顼文化(高阳)带。

1、    高阳的颛顼文化

颛顼是黄帝之孙,年满20岁登帝位。

颛顼帝在高阳建都,他先在高阳旧城修筑了龟城玄宫,创立了我国最早具有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他首创了男婚女嫁,禁绝近亲血缘联姻;创立了九州,初定版图,发明了中国第一首乐曲《承云》……

由于颛顼帝在高阳的丰功伟绩,历代在高阳县境内建有祭颛顼的庙宇、祭堂颇多;并使高阳历代成为华北的主要地名,从春秋到宋代,高阳一直是名城。

2、    徐水的釜山符合文化,龙图腾文化

徐水釜山是三条文化带的中心和纽带,是五帝活动大文化圈的凝聚力和繁荣的象征。

对于徐水釜山合符文化、龙图腾文化,笔者已在“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文中以“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黄河故道、史无断代。黄帝庙发掘,崖刻古文字,大文化圈等章节分别阐述,反复论证……不再复述。

从上述可以看出,五千年前,一徐水釜山为中心、五帝活动为主线的三条文化带形成的大文化圈所呈现的气势和规模竟是超乎想象的宏大,而且徐水釜山周边十余县所保留下来的“三条五帝文化带”至今还完整、清晰的存在着,并不时彰显其已有过的辉煌。这个大文化圈虽饱经历次朝代的社会变故、战争和近代“大跃进”、“文革”的摧残,但在大文化圈内,至今还顽强的保留下来众多的五帝活动遗址、遗迹、民俗传承和传说……这是长达五千年的历史留痕和中华薪火的历史传承;它不是记在纸上,没有文字记载,而是烙印一样铭刻在釜山周边十余县千秋万代人民的心上。起初,我们百思不解,这个活灵活现的大文化圈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探讨和分析:

一、以徐水釜山为中心、五帝活动为主线的大文化圈是研究炎黄、五帝时期的“活化石”。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年,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只有类似徐水釜山的崖刻符号,这令当今研究黄帝时代这一课题步履艰难。就今天而言,我们也只能破译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字。因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还留有近两千年的空白和缺憾。既使目前流传的有关炎黄、五帝的史话,也是依据传说写成的,而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实地访察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确有著述的内容,全文仅493个字。

目前,徐水釜山研究会在研究“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这一重大课题时,不仅找到了中华民族之根“釜山”的确切之处,还惊异地发现了在五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曾形成过以徐水釜山为中心、五帝活动为主线的扩及十余个县的大文化圈,这个大文化圈把黄帝合符釜山、五帝活动的整个过程和脉络保存、传承的非常清晰和完整。大文化圈内,釜山是轴心,所形成的三条五帝活动文化带是真实的“有形”存在。三条文化带在釜山及周边方圆百里内十余个县(市)留下了众多处祭祀五帝活动的庙宇和建筑,留下了带有上古遗风的古老音乐、古老民俗和民间传说。尤其珍贵的是五帝活动的遗址、遗迹、风俗、民风、生产技术、文化音乐等等,大都以地名、山名、物名、姓氏、传说等方式传承留存下来。

近期,大文化圈内各县(市)对五帝活动、五帝社会变革、五帝文化进行了详实调研和文字整理,并编辑成册。

以徐水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所处时期是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时代,这个大文化圈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奠基作用。黄帝合符后,大文化圈使中华民族兴旺繁荣达二、三百年,并使中华大地一直保持了千年无大的战事。在这一时期,它以十分显赫的历史辉煌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大飞跃,为人类首创了数个第一。黄帝在徐水釜山合符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大融合;第一次发明了文字、算术、历法、中医、中药、古乐和乐曲;第一次发明了看天象、观气候、兴井灌、治洪水;第一次发明了制造车、船、农耕工具,掌握捕捞、钻燧取火技术;第一次发明了种桑、养蚕、织锦、制作衣服的技术;第一次规定了男婚女嫁,禁绝近亲通婚的制度;第一次出现了萌芽的原始仁政治国、法制治国、孝亲仁爱、协和万邦……这集中反映了釜山大文化圈的厚重之处和伟大历史作用。

一切古老的遗风、遗俗、习惯、信仰、音乐、传统……都“有形”地贯串于历史记忆和历史传承之中。黄帝合符是中华文明的初始,五帝活动的大文化圈以少有哦历史繁荣和辉煌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夯实了基础,五帝的兴国方略和特殊贡献为当时民众留下了刻骨的记忆,以至千秋万代传承不断,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有形”的深刻留痕和传承。大文化圈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而且是实实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大文化圈不仅验证了《史记》关于合符在徐水釜山的真实性,而且比之《史记》的传说之作更具珍贵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司马迁治史严谨,但凭他个人调研距他两千年的传说是很不够的,个人之力于现在十余县同时发动利用现代手段搜集、整理的成果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徐水釜山研究会关于大文化圈的研究成果已经为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炎黄、研究五帝时期的历史时期提供了依据,找准方向,那就是研究、考证炎黄、五帝应从保定境内着手,以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是研究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这一发现无疑对黄帝时期史前研究、考古是个推动和弥补,其实际意义则是破解了我国史前研究的一些难题,真正找到了研究黄帝时期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大文化圈与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的“有形”物证。笔者反复推敲认为,认定黄帝合符釜山究竟在哪里?必须经过三“种”“试金石”的检验。

其一,釜山本身的真实物证。徐水釜山除具有“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史无断代……”等十大研究成果外。釜山顶有舜帝所建的黄帝庙,庙基发掘出了3500年前绳纹陶片,一米乱石以下发现“黄帝时诸侯合符即(此)”残碑,而且,真正的大规模发掘还未开始;釜山洞有五千年前崖刻古文字;釜山腰有十余处黄帝遗迹。釜山周边有46处遗址和上百个黄帝时期的传说,有汉朝以来各朝代史志关于合符釜山在徐水釜山的记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明确表态:“作为徐水县来讲,有这么多文物古迹,如果早几十年着手的话,可能奥运会火炬的传递就是从徐水釜山开始的。”“黄帝合符徐水釜山,建议从民间祭祀开始,规定个节日叫合符节…….”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葛英会称:“查阅了大量资料,黄帝合符就在徐水。《史记》关于合符釜山的记载有15个字,经查阅徐水历代县名变更史和河流变迁史,所有名称都与《史记》15字相符,都证实了黄帝合符釜山在徐水这一事实。”中国考古学研究员罗坤说:“徐水文物多,传说多,从西汉以来的记载,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我查阅廊坊志,上边清楚的记载了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

其二、五帝大文化圈是验证“合符釜山”的第二“块”“试金石”。黄帝在徐水釜山合符孕育、萌生了五帝活动的大文化圈,而大文化圈则以合符精神为旗帜奠定了中华多民族文化发展体系基础。因此,在对釜山的确定和大文化圈的形成上应从宏观上以全新的理念、历史的、客观的、多角度的论证。首先,要弄清黄帝合符釜山与五帝大文化圈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五千年前,如果没有皇帝合符釜山事件的发生,世上就不会产生五帝活动的大文化圈;反之,没有五帝活动大文化圈的存在,合符釜山就失去了开创中华文明的基础。黄帝所以在徐水釜山合符,是由于当时天时、地利和人和决定的。说明当时徐水釜山依山傍水,在黄河岸边,徐水的气候、地理、人文、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这在徐水南庄头发掘出一万年陶器等文物得到验证。合符后,黄帝以釜山为政治中心和根据地,逐步向周边发展、扩张。黄帝是英明之主,绝不会脱离根据地向远方发展,这从五帝几次在釜山周边建都都得到验证,这样的解释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历史规律就是这样,在釜山合符的大框架下,大文化圈得到发展、扩展和延续,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用历史眼光从宏观看大文化圈,知圈求心,找到事物发展的真谛,那就是大文化圈以它历史的数个传承载五千年后又反过来印证和锁定了釜山合符的范围和具体位置。很清楚,这个以徐水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实际就是前人有意专门留给后人的证实釜山在哪里的答案和设下的伏笔。因此,从历史发展和历史渊源看,合符与大文化圈两者间是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因果关系,也是拉不开、扯不断的互为印证的关系。大量的分析和结论得出一个结论:釜山合符与大文化圈是一个浑然整体,以五帝活动为主线的大文化圈无疑是从宏观上认定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的“试金石”。我们可以断言,在合符后的二、三百年中,以徐水釜山为中心、五帝活动区域和空间繁荣所形成的大文化圈,这在中华大地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仅此一次,不会有第二处。具体一些省(市)区域出现的零星的五帝中某一帝活动的历史记载、传说及留下的史痕只能是大文化圈的扩散和余波,这是最符合当时环境、动态的客观分析。因为大文化圈是严格受时期(合符后二、三百年)、地域(与黄河有缘)限制的。

其三,黄河是鉴别“合符釜山”在哪里的第三块“试金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帝率众部落沿黄河北上,逐水草而居……经考古部门多方考证,认为“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釜山合符”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华夏民族(炎、黄、蚩)融合的基础。由此推导,研究黄帝合符必须以黄河为基础,如果脱离了黄河去探究、追寻“合符釜山”在哪里,就等于否定了黄帝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开创中华民族的历史。简言之,研究符合釜山,黄河是“试金石”。任何失去黄河为依托和寻找与黄河不沾边的地方去研究都是徒劳和毫无意义的。徐水釜山是否与黄河有渊源呢?这应该是“釜山合符”研究的第一道“坎”。1975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径安阳、邯郸、深圳、高阳,在徐水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经安新、霸州、在天津北汇入渤海。这个五千年的黄河故道,经发掘,在徐水釜山角下古沙石河道得到验证。此外,《山海经》考证地图“北次三经路线图”显示轩辕山在保定瀑河南岸(瀑河是徐水主河道),这轩辕山就是徐水釜山。

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经三种“试金石”的鉴别令人信服,十大研究成果是主证,以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既是主证、也是佐证,而黄河故道则是佐证,这都是没有文字表述的存在和该地域或民间的“有形”历史痕迹,是世世代代抹不掉的历史证物。这就是徐水釜山研究会对五千年的整体研究成果,这为考古界、史学界、中央政府的最后认定“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提供了充足、详实、可靠的证据,这一认定是经得住历史和子孙万代检验的。

“炎黄文明五千载,釜山合符定中华”。黄帝合符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历朝历代难解之谜。如今,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下,在考古界、史学界专家及徐水釜山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徐水釜山终将抖落历史的风尘,露出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的历史真颜。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从皇黄帝合符徐水釜山开始的,以釜山为中心的五帝活动大文化圈为创立多民族文化的同根、同宗、同种、同脉的民族体系奠定了基础。徐水釜山是中华圣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之根。这一惊天发现真正实现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和海外华人追根溯源的夙愿,这是地球上所有华人的大喜事。

以徐水釜山和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终将成为中华儿女和海外华人团结、和谐的共同精神支柱,终将成为中华千秋万代华夏儿女心中神圣的精神图腾。黄河合符徐水釜山的壮举及大文化圈所呈现的历史性突破,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及海外华人推动现代科技的再一次飞跃。(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