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灯火
发表时间: 2009-04-23来源:
 当严肃的纯文学日益滑向社会的边缘,文学的精神似乎与时代主潮越来越远。事实上,当各种潮流轮番上演,左右大众的视线,烟消云散后,沉淀下来的恰是隐于万物表征之下的精神。物质和肉身可以腐朽,只有精神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得以永恒。

  王铁仙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人民出版社)涉猎广泛,理论谨严,是对发生重要转折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思考,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风。该书虽是新著,写作的时间跨度却很长,他1993年动笔,到2008年完稿,历时15年,写成16篇论文。这些单篇论文自成体系,由“个性主义的潮流”、“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论的得失”和“鲁迅精神的光耀”等四辑构成,主要集中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其一,何谓中国现代文学。王铁仙在论文中既肯定五四新文学的“现代”特质,又详细梳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血肉联系,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估量中国文学中处于潜隐状态的个性主义潮流,使之脉络清晰化、进程明朗化,并指出五四新文学运动“个性意识”的张扬与“人的发现”,既与当时所受的西方思潮影响有关,也有一个在文学母体自身系统中孕育、生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作者认为,从晚明至五四之前的三百余年里,李贽、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袁枚、龚自珍等人各具时代色彩的个性主义及其文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前后承继关系,它们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个性主义”潮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鉴于此,王铁仙在五四新文学“人性的解放”、“鲁迅的出现”等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自1918年始。其论证过程严谨细致,结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其二,何谓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论著中的论文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即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辩证看待,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判。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文学个性主义潮流的演变过程,正是跻身其间的优秀作家不断地与封建群体主义相抗争的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区别于以往文学最鲜明的特点是“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最典型的表现。王铁仙同时指出,文学创作中的个性主义,不应当专注于一己的生活、琐屑的内心体验和性欲本能欲望,而应当既是作家独特生命的表现,又通向深广的社会人生,与大众的心灵深处相通,反映出“大众的灵魂”。

  在王铁仙看来,鲁迅是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他的这16篇文章,既有关于鲁迅的专论,也涉及左翼文论、个性主义潮流、当代小说创作等重要文学现象和瞿秋白等重要文学家。几乎在所有篇什中,王铁仙都将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诚挚的敬意献给了鲁迅,他以鲁迅为参照标准来衡量种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人物,认为鲁迅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也是引导现代文学前途的光亮。特别指出:“鲁迅是文学界里的孙中山。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的理想,是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中最动人的体现。”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史料的丰富性。论著文章质朴深沉,在缜密谨严的论述中,充分利用史料,强调论从史出,无哗众取宠的玄妙之论,有钻故纸堆的实干精神。因此,读《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一书,既可感受学者的理性思辨和充盈的学术热情,又能接触到诸多原始材料,启发颇多。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