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活了秦腔火了百姓乐了:陕西渭南“一元剧场”惠泽民生
发表时间: 2010-11-23来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文化兴则民族强。“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渭南市紧扣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精心谋划,创新发展,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秦腔方面,做足“一元钱”这篇大文章,从而撬动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使古老的秦腔在秦东大地上再展风采,使渭南市的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处。

    让秦腔重振雄风,让文化真正惠民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之于秦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曾几何时,秦腔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在秦东大地的舞台上却近乎销声匿迹了。

    渭南市文化局局长华惠民说,在调研时他们发现,许多戏迷一年到头难得看上一次大戏,有的群众甚至近10年没能在剧场里看过一次专业剧团的演出。与此同时,一些剧团因为受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轻易不敢组织演出。

    一方面是群众没戏看,看不起戏;另一方面是剧团不演戏,演不起戏。如何调和矛盾,把没落的剧团和失望的戏迷重新拉回到剧场,便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让城市热闹、让群众高兴。”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市长徐新荣指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秦腔重振雄风,使文化真正惠民。

    渭南市委、市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就如何积极有效地打造特色公益文化品牌、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专题调研,并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让老百姓不仅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巨变,更享受到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走访和调研,一个“政府扶持、企业联姻、剧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逐渐在渭南市决策者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票价高了没观众,戏唱给谁听

    渭南市秦腔剧团有着辉煌的过去。该团曾培养出余巧云等秦腔艺术界泰斗级的名演员。他们排演的《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王鼎尸谏林则徐》等剧目,曾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前几年,由于诸多原因,剧团业务不振,经营滑坡,道具陈旧,舞台灯光等设备简陋,工资不能及时发放,一度人心涣散。

    峰回路转。2007年12月7日,对于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演员和众多戏迷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晚上,位于该市草市巷的渭南市儿童影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们忘情地欣赏着秦腔演员们给大家精心奉献的秦腔现代戏《派饭》、眉户现代戏《婆媳公约》等精彩剧目。演到精彩处,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和,戏迷们美美地过了一把久违的戏瘾。

    如何让复活的秦腔艺术不再昙花一现,渭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领导们颇费了一番思量。

    “要让观众愿看戏,看得起戏,让剧团和演员愿演戏,演得起戏,关键是要实现剧场与观众的有效‘对接’。这个‘对接’包括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演出时间、演出场地和环境等的全面对接。”渭南市文化局局长华惠民说。

    针对许多秦腔观众年龄偏大、收入偏低、消费意愿不强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渭南市最后决定在每周五晚上,为观众奉献一场全本秦腔大戏,门票只收一元钱。

    “周末一元剧场”这个名字确定后,一元钱的收费价格,在剧团里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元?”“我们的艺术价值仅仅值1元?”“农民工一天也挣四五十元哩!”大家议论纷纷,有几个情绪激动的演员,索性找到领导当面“理论”。

    后来,在市文化局和剧团领导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大家终于明白了一个理儿:票价高了没有观众,戏唱给谁听呢?

    2010年11月5日晚,在富平县文化中心演出大厅,说起对“周末一元剧场”的认识,秦腔迷朱增运显得颇为激动:“一块钱确实有点亏剧团,但一块钱也确实让农民和城里的低收入群众都愿意看。”

    一场演出的成本五六千元,门票收入在爆满时也只有700余元。为了解决资金缺口,让“周末一元剧场”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如汩汩流淌的甘泉,长期惠泽民生,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市财政每年拿出12万元给予演出补贴。同时,市财政还拨出专款对破旧的剧场重新进行了装修。

    渭南市秦腔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平说,民生无价。“周末一元剧场”愉悦了群众,使古老的秦腔艺术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这个价值用钱是买不来的。

    11月5日晚,在富平县文化中心的演出后台,42岁的秦腔演员肖向利向记者说,自从有了“周末一元剧场”,虽说每场演出都很辛苦,常常是半夜才能回到家,但大家都很高兴。能上台唱戏,让我们重新找回了自己,这比什么都强!

    剧团舞美设计李康说,过去他与同学一起走在街上路过单位时,面对破旧的演出大楼,他都不敢说这就是他的单位。而现在,市财政拨款重新装修大楼后,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同时,随着“一元剧场”的持续火爆,单位职工的待遇和福利不但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剧场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10多年了,没能像现在这样在剧场里看大戏了。以前看戏就是通过电视或者是戏迷自乐班,哪有在剧场里看戏过瘾!”秦腔迷荆中启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希望“一元剧场”能够长期搞下去。

    剧团活了,秦腔火了,百姓乐了

    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雷振宇说,“周末一元剧场”自运行以来,演出效果一场比一场好,观众反响一次比一次强烈。已沉寂多年的市秦腔剧团驻地草市巷,现在每逢周五夜幕降临,就可看见夫妻相伴、子女相陪、好友相约,剧场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景象。

    “一元剧场”的演出,也带动了剧团业务的发展。现在剧团又恢复了创作排练,完善了各项制度。早晨练功、练唱的人多了,平时钻研业务的人多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先后恢复排练了近20台全本大戏,一台现代小戏,几十个折子戏,有多人在省市的大赛中获奖。

    机制有了,剧团活了,秦腔火了,百姓乐了。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周末一元剧场”累计演出一百多场,受惠群众达10多万人次。为了扩大“一元剧场”的影响力,该市还推出了县(市、区)演出季,在渭南各县(市、区)巡回演出,并借机让各县市剧团恢复演出,从而形成了“周末一元剧场”遍渭南的格局。“周末一元剧场”已成为渭南市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记者杨永林)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