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应用粗俗之风语言应用能力下降谁之过
发表时间: 2011-04-11来源:

“杯具”意为悲剧、“餐具”就是惨剧……如果你不知道这样的词,那你就“OUT”(落伍)了。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对当前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表示担忧。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汉语词汇出现草率化、游戏化、粗俗化倾向,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应引起重视。

“民间版”语言流行蔓延引关注

早在几年前国际上就掀起了汉语热,“孔子学院”广受欢迎,很多国外学生对学习汉语情有独钟。相比之下,国内方面的教育显得有所欠缺,整体汉语言应用能力出现下降势头。

目前,汉语使用混乱已由局部蔓延到整体,由个人推及到社会,由暂时发展成长期。例子比比皆是,如追逐明星的人被称为“粉丝”(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之后出现了很多新创造的词,如“职粉”“散粉”“粉团”。大学生中流行的此类词语更多,例如“油墨”指幽默、“菜鸟”指新手、“偶”指我、“稀饭”指喜欢、“果酱”指过奖等,举不胜举。

著名作家王蒙说,当下我国的汉语语言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专家、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崇琛认为,我国汉语言应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对汉语言缺少敬畏感,对汉语言的使用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过于随意。

海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仲冬梅对此深有感触。她自2005年开始给本科大三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程,从学生的论文、电子邮件、平时的短信往来看,2007年以后的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明显比前几届差很多,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病句、错句、歧义的现象层出不穷,经常张冠李戴、错字连篇。

还有很多网民认为,当前汉语言应用粗俗之风弥漫于互联网,形成了“语言公害”。

汉语言应用能力下降,谁之过

汉语言应用能力下降,折射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专家认为,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网络普及、重视外语轻视汉语以及汉语言教育缺乏创新性等。

大洋网调查显示,由于网络的普及,80%受访者有提笔忘字的尴尬,有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73.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言时不太规范”。

仲冬梅认为,现代人汉语应用能力下降,与重英语轻汉语的倾向有关。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不少用人单位过于注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让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等级考试趋之若鹜。很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几乎把2/3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英语上,但往往出现英语没学好、汉语言应用能力反而降低的尴尬局面。

还有专家认为,汉语言教育缺乏创造性。张崇琛认为,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目前的课本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小学课本成人化,没有考虑到童心童趣。近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不少网民的热捧,就是因为在使用这样的课本时,既能学习到充满美感的语言,又感受到了汉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仲冬梅也认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没有营养”,不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从娃娃抓起

不少专家认为,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要从孩童抓起,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仲冬梅说,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下降,根子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关键在于中小学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从根本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学。

现在,有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语言文化有其自身特点,每个字的形、义、音都有专门的规律,不能胡造和乱来。“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包括弘扬汉字文化。”张崇琛说。

海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符其武认为,现在网络词汇中有金子也有沙子,而中小学生没有能力加以辨别。现在的孩子受网络低俗、庸俗的语言影响比较大,但是不让孩子接触电脑、网络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意识上进行引导,加强汉语言规范化的教育。中国汉字有很多学问,只有通过语言学教育,孩子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仲冬梅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在规划中小学教育时应该考虑得长远些,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需要更谨慎些。古典文学是非常好的德育教材,应加大古典文章的选录比重。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4期,记者 郑玮娜 赵叶苹)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