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人物:小人物影响大历史
发表时间: 2011-07-27来源:

 

伍子胥殉国图

 

 

《漂母济韩图》 徐绶臣 作

 

  有人说,皇皇二十四史,能够在里面露过一两次脸的,一定是某个时代牛人中的牛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大名鼎鼎的《史记》当中,就有露过脸的三个小人物。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然而,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中国的历史一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第一个小人物——渔父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国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这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也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更不可能有伍子胥数次以忠言谏夫差的大义。一言以蔽之,没有渔父,伍子胥也就很难留名青史。

  事情还得从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说起。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太子的名字叫“建”),以敢谏著称。和伍奢一同陪伴在太子建身边的还有一个叫费无忌的太子少傅。费无忌阴险狡诈,太子建不喜欢他,他也对太子建充满怨恨。有一次,楚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代太子建娶亲,费无忌到了秦国后,见那女子姿色非凡,立即快马加鞭回到楚国,对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就这样,那个美女被楚平王占有了。费无忌因献美女得宠,被楚平王调到身边工作,但他担心太子建会报复自己,于是不断地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先让楚平王将太子建调出宫中,后又诬告太子有谋反之心。楚平王一时没了主意,就质问伍奢是怎么教育太子建的,伍奢说是费无忌在挑拨离间。但巧舌如簧的费无忌很快又把楚平王说服了。于是,楚平王将伍奢下狱,并准备捕杀太子建。后来,在费无忌的唆使下,楚平王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处死,并开始抓捕伍子胥。伍子胥开始了逃亡生活,并与楚平王结下深仇大恨。

  伍子胥先是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建,后来他们又一起投奔郑国,路上几经周折,狼狈不堪。好在郑定公对他们不错,让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但太子建并没有安安分分地呆在郑国,而是偷偷溜到了晋国。晋顷公对太子建说,“郑国国君很信任你,如果你能回到郑国做我的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郑国,那样,你可以得到很多封赏。”太子建动心了,又跑回郑国,但天不藏奸,后来事情败露了,郑定公诛杀了太子建。

  伍子胥害怕太子建的事情连累到自己,于是离开郑国投奔吴国。在路过一个叫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春秋时期位于楚国东部边境,为吴楚两国交通要冲。由郑国去吴国要经过楚国。今有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 一夜愁白了头)的地方,被设卡盘查的楚国官兵认出,他急忙逃跑,但官兵追得很紧。跑着跑着,伍子胥发现前面是一条江,江面很宽,怎么办?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渔父划着船出现在江面,并让伍子胥赶快上船。渔父很快将船划到对岸,伍子胥非常感动,解下身上的宝剑对渔父说:“此剑值百金,以与父。”哪料渔父却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看来,渔父是知道伍子胥身份的。“执珪” 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爵位。老人对五万石粟和加官进爵都不在乎,辞却伍子胥的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小人物——田父

  田父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种田的老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后,元气大伤,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但项羽毕竟是个身经百战、刚烈勇猛的骁雄,他趁着深夜带着八百壮士突出了重围。刘邦发现后让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杀。项羽一路疲于奔命,当他渡过淮河时,八百壮士只剩下一百余人。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当项羽渡过淮河到达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时,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向一个田父问路,田父欺骗了他,汉军因此才追上了他们。最终,项羽自刎而死。为什么田父要欺骗项羽?有人说是因为项羽不得民心,所以才遭欺骗,但这一观点被学者否定,因为在那个传媒闭塞的时代,田父不可能认出项羽,项羽在狼狈逃亡的途中也不可能打出自己的旗号或者自报家门;再者,从乌江亭长诚邀项羽过江这一情形来看,项羽还是颇得民心的。也有人说田父是刘邦设置的一个棋子,故意迷惑项羽,这一观点也得到学者的否定,因为刘邦一路追赶项羽都很难企及,哪有可能再安排此事。还有人说是因为项羽问路时态度不佳所致,这一观点又得到了学者的否定,相比刘邦,项羽还是文明和懂礼的,刘邦可是一个摘下儒生的帽子就往里面撒尿的人!最后,有学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田父是司马迁虚构的一个人物,田父的出现只是让项羽这个英雄败得体面一点儿!众说纷纭,于是,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谜。

  第三个小人物——漂母

  漂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书中记载,韩信少时家里很穷,他虽然有些才能但却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还有人说他品行不太好。韩信既不会做生意,又没什么手艺,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讨厌他,给他脸色看。他只好选择到淮阴城旁的河边钓鱼来维持生计。

  一次,韩信钓鱼时,河边的一位漂母见他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就这样,漂母漂洗了数十天的丝絮,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的意思是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惠,他会报答漂母的。没想到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的意思是因为可怜韩信才给他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回报啊!“大丈夫”、“王孙”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由此可见,漂母的话语其实是暗含激励的,她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所作为!有学者考证说,漂洗丝絮在当时是一个行当,这个行当很辛苦、很劳累,经常会弄裂双手,并且也赚不了几个钱。漂母能够在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帮助韩信,确实难能可贵!

  漂母的无私大爱不仅影响了韩信,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历代学者多有诗文对其赞颂,历朝官府也纷纷建祠树碑以示褒扬。至今,漂母墓、漂母祠仍巍然屹立在淮安境内,成为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

  司马迁对这三个小人物着墨都不多,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一笔带过。但他们既能给我们带来回味,又能让我们受到感动和启发,谁能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呢?(王佳伟)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