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本》序
发表时间: 2014-04-24来源:

  牟钟鉴

  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先生所注《弟子规读本》,是一本优秀的立德树人的蒙学教材。在推广中华经典文化活动中,这本读物颇适合在民间的乡亲和青少年使用,而事实上赵先生已经在书院乡村讲堂上使用了,并且收到可喜的成效。赵先生做事十分认真,不满足已有的注解,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解释,对已写好的读本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使其臻于完美,遂有今日的新貌,令我钦佩。

  《弟子规》是清朝以近有广泛影响的蒙学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等相配合,在推动民间礼义文明和儿童德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和文化偏激情绪,提高了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认识到以孔子代表的儒家为主干和底色的中华德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纽带,必须把它的精华发扬起来,传承下去,并汲取世界文明成果,重建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之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儒家学术文化的开拓,又要有儒家经典文化的普及,而普及儒学就要在民间开展经典诵读和践行活动,《弟子规》便是适宜此项事业的读物,因而这些年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欢迎,迅速流传。

  正如赵先生在读本前言中所指出的,《弟子规》来源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话,“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包括了孝悌、忠信、仁爱、恭谨等儒家做君子的主要功夫,又将君子行为规范一一列出,“具体而详尽,不离生活本身,紧扣人伦日用”,是现今国民教育最为紧缺和重要的礼仪素养。扩大而言,中国人长期偏执地反传统,其结果是社会上下普遍不知礼仪为何物,导致了思想散乱、行为失范、道德滑坡,这一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忧虑。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人,都需要很好补一补中华美德这门课,而《弟子规》是非常好的入门书,如能将这本书认真读一读,将是十分有益的。

     赵先生的读本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在体例上显得较为完备。读本有前言、概要、注解及解释、拼音等,很方便当今初读《弟子规》的人正确诵习、准确理解文本的原意和精要。具体而言,前言简要介绍《弟子规》的宗旨和重要性;在每一章的开头,概括介绍本章的主题;在每一小节的后面,有注解(针对文言难字)、有翻译、有解说;另外每个字皆注有汉语拼音,利于正确发音和阅读。第二,努力做到注解和白话译文的准确简洁。这样既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言之有据又明达通畅,又避免了烦琐的考证,非常适应通俗读物的要求。它看起来是一本普及性小册子,却能做到以简驭繁,可谓厚积薄发,其中蕴含着作者以往研究经典的学术积累,非专心致志者不能为也。第三,把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努力使之积极地作用于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例如每一小节的解说,不仅深入到文字背后揭示要义,而且紧密联系今日生活中突出实例,作精妙的发挥。因此《弟子规读本》既有中华传统的根基,又能进入到现实社会中来,凸显了它的当代价值,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每一节都与当下人生息息相关,发人深省。第四,读本解说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读本带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的印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感受,更渗透了作者的具有创新性的理性思考,是作者在文化问题上长期探索和反思的智慧结晶。他把《弟子规》讲活了,说到了人们心坎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作者澄清了一些历来对《弟子规》的偏见、误读和浅读,使它的内在精粹得到更深入地发掘和准确诠释,能够在当今道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作者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奉献大众的精神,近年来不辞辛苦,协同书院同道,深入乡间,在尼山脚下的圣域讲儒学,使儒家文明在这里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接。这有力地实践了尼山圣源书院“明德弘道,博学笃行”的院训,体现了“扎根尼山,胸怀全国,面向世界”的宗旨。这一义行正在改变着乡间道德面貌,不断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许,重新展示出中华礼义文明的勃勃生机。我相信并期望,学者们在圣源尼山推广民间儒家文化,包括讲授《弟子规读本》,不仅能够造福当地,还会泽及周边,并通过典型示范,逐渐把中华文明传布到更远的地方。是为序。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在光大儒学,于2012年获得“孔子文化奖”。

  (编者注:赵法生先生的《弟子规》读本,将在下期开始陆续刊出)

【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中国网总编、和谐中国书画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老师“中华孝道、《群书治要》、《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报告预约,《弟子规》合作印制、《弟子规》捐赠 短信158 1010 2998   电话010-5143 8660】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