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君:早点回家陪爸妈
发表时间: 2016-01-25来源:


有妈的地方才是家

早点回家陪爸妈

李耀君

     今年冬天,气温陡降,创历史新低……

     刚入冬,在省城的姐姐就给父母打了几次电话,让二老今年冬天到省城她家住,并强调这是姐夫的意思。姐夫是一个不善言辞、心地善良的人。

     姐家今年搬进了一套更大面积的房子。姐给父母说,这个房子是地暖,很暖和,要接80多岁的二老今年冬天到她家住,在有生之年也享享福。姐说白天她和姐夫上班,家里没人,正好照看门户(姐是怕父母亲不愿意去,才这么说的)。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父亲从小就与爷爷一道挑起了养活全家人的担子,一辈子吃尽了苦头。父亲幼时,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少时经苦学虽然跳出农门在县委政府工作,但工作日在县城工作,周末回家下地劳动,一生始终非常节俭朴素。母亲是大家闺秀,虽然识字极少,但贤惠明理,善良勤劳,是我们兄姊心目中伟大的教育家。那个年代把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农村的称“一头沉”,我们家就是典型的一个。

     父亲1994年60岁退休,也没有攒够在县城购买一席安身之地的积蓄,就回到了农村,一呆就是20多年。母亲则在农村呆了80多年……父母一生很清苦,父母经常说,穷要有志,富要有德。二老不为名利所扰,80多年始终坚守着这一方净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亲拉扯我们兄姊四人,很是艰难,吃了上顿找下顿,日子过得紧巴巴,常常是捉襟见肘。母亲时常提起父亲兄弟三个刚分家时,夏天中午两点左右吃饭时屋里闷热,我们整个院子里连一棵遮挡太阳的树都没有,没有乘凉地方,就端着饭碗跑到较远的邻居家,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纳凉吃饭。后来,生产队有个饲养员爷爷听说后,把饲养室一张不用的旧席子给了我们,父亲用木棍撑起来,我们就坐在下面。这位饲养员爷爷没等我们长大感谢就故去了,在此我们全家祝福那位爷爷在西天安好。母亲说我在襁褓中时,奶不够吃,三九寒天大半夜哭闹不止,母亲就在小屋子里烧玉米杆用小铁油勺煮拌汤……

     父亲从小喜欢写毛笔字,书法很好。左右乡邻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总少不了请父亲为他们写个对联。母亲善解人意,润物无声。儿孙们,甚至邻里乡亲有什么心事,都会向母亲倾诉请教。凡是邻里有矛盾向母亲诉说的,经过母亲劝解大多都会和解。母亲经常教育我们:凡事不能斤斤计较,学会忍让,学会吃亏。母亲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人心难打一颠倒”,就是教我们多替别人考虑。

     这多年,特别是一到冬天,我们让父母到县城和省城有暖气的家里过冬,父母说什么也不肯去,京城更不用说了,我们只好作罢,尊重父母的意见。其实父母不愿意去主要是怕给孩子们添麻烦。今冬我们兄姊几个都觉得父母年事已高,身边没人照顾,在农村生炉子过冬,很不放心,所以一起给父母做工作,说服二老进城。先分析二老的年龄状况、再阐述地暖房子的优点、再“攻击”冬天乡下的劣处、再说儿女们如何的不放心,连哄带骗的说什么呆几天如果不习惯再送回到乡下老家等等。起初先是母亲基本同意了,然后母亲和我们一起做父亲的工作。父亲终于同意了,开始整理东西、收拾行李。家里能带的小米、豆子、红薯、晒干的豆角等,都想给儿女们带上。起身当天,母亲逐一检点各个房门的锁子,并嘱托左右邻居们照应着门户,叮咛在县城的妹妹和妹夫隔三差五回去给在家“坚守工作岗位”的狗狗添加食物……

     去省城时父母还执意要去一下县城,主要是想看看小孙女,其次是要带上妹妹和妹夫及两个儿媳提前一天就备好的棉睡衣等生活用品,整个后备箱塞得严严实实。

     父母到省城姐家当天,姐给母亲、弟给父亲洗了澡。弟弟还呆了几天陪父母亲熟悉了环境,调整了作息时间,教会了使用天然气灶等现代化家电。父母很快就基本适应了都市生活。孙女婿为方便爷爷奶奶联络,还特意为家里装了固定电话。刚装上电话,孙女就在家庭微信群里公布号码,儿孙们就象抢红包一样,手慢了就抢打不进去,铃声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个热线。父母亲每天看到女儿和女婿相濡以沫、干劲十足、又都孝顺,很是开心……城里的家中家务活较农村少了许多,为了让父亲有事可干,我说要给父亲添置一套文房四宝,一个朋友听到后,主动帮我给父亲买了笔墨纸砚。父亲闲暇之余习习书法,看看电视新闻和姐每天给带回来的报纸;母亲缝缝补补,擦洗搞卫生,还给几个曾孙做小衣服、缝沙包,忙得不亦乐乎。到周末更热闹,几个孙、曾孙儿就过来了看望二老,一个个童真的叫着太爷太奶,二老笑的灿烂如花。母亲一会抱抱亲亲这个,一会摸摸那个的小脸蛋,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姐夫几乎每天下班回来都给父母带回新鲜的水果和小吃。大孙女还把爷爷奶奶接到她家住了一周,三孙女给奶奶买回来秘方膏药,关怀备至。母亲说自从到姐家后,家里很暖和,不用穿那么厚了,行动方便了,手不裂口了,父亲也精神了许多,不用为生炉子打水与母亲顶嘴了……此间,我从京城到省城不需转车第一时间就能见到二老,幸福无比。

     元月上旬,弟妹因给母亲交合疗费用回老家村镇。她说,快到门口时,一眼就看见铁门上有一个“铁将军”(铁锁),心里一下子冰凉冰凉的,一种莫名无助、凄凉涌上心头……平日父母在家,只要我们回来,就早早在门口翘首企盼、等候迎接,一进门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每次回县城的时候,父母亲总是把家里种的农产品洗净包好给我们带上,目送到看不见我们的身影还久久不肯回去。可这次回家,迎接弟妹的却是冰冷的铁锁、紧闭的大门、满院的树叶和乖巧而有些失落孤零的狗狗……真是有妈的地方才是家啊……

     姐和姐夫是1992年左右从农村进省城的。当时供销系统机构改革,叫作“打破铁饭碗”,推行市场经济。姐夫毅然辞掉工作,来到了陌生的省城,老虎吃天,没处下爪。一无技术,二无本钱,怎么生存?后来就在户外夜市上摆小摊,姐一个人一天和50斤面粉并拈成麻食。到了冬天,手上的风裂就一直伴随着。遇上夏天下阵雨,姐的布鞋就湿透了,后来“发明”了把塑料袋子套在布鞋上。真是劳动创造了智慧……姐回忆说,她刚到省城不久,有一次回农村家里,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想到明天这时又要离开父母返回省城,不禁潸然泪下。尽管到家时擦干了,但母亲还是看出来了,当时没问。母亲知道女儿在外面受了委屈回来又不让父亲知道,怕担心。晚上,母亲与姐拉家常,母亲说,如果不好干就回来,你爸还有那几个工资,大家都想想办法,另谋出路……姐说,先干着再看看……

     不管有多艰辛,姐和姐夫始终坚持留在省城创业,一针一线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姐和姐夫真是吃尽了苦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了一扇窗,就会打开另一扇门。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终于有了起色,姐夫改行开了一家五金水暖店。父母亲听到后,高兴的几天睡到半夜就醒来讨论,说两个娃再不用晚出早归、再不用来回骑三轮车搬锅碗瓢盆,再不用受冻受热,再不受风吹雨打……

     经过数年艰苦奋斗,2000年,姐和姐夫在西安买了第一套房子,有了自己的“家”。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人生机遇都不一样,但只要心存善念,勤劳踏实,所做的事情对社会有益就是好样的。

     挺过来的都是好年限。如今姐和姐夫在省城安居乐业,儿孙满堂,生活的很幸福,我们很是欣慰并默默祝福。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弘扬传播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很少在父亲母亲身边照顾守候,虽然我尽量常回家,尤其是近几年父母年事已高,每次回家都尽量多呆几天。然而,作为儿子,总觉得愧对二老。在此我深深地向父母高堂跪拜:为儿不孝……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歌曲《远方老妈妈》的歌词——

          远方有个家,屋子空又大,
         儿女们长大走天涯,只留下老妈妈。
         妈妈不说话,心中有牵挂,
         养大了儿女带孙娃,岁月染白了发。
         老妈妈,进城吧,
         一辈子辛苦该享福啦,您却不舍老家。
         老妈妈,进城吧,
         您总是默默守着老宅的青砖白瓦;

         远方老妈妈,驼背眼已花,
         一个人站在村口,等候在夕阳下。
         妈妈不说话,眼中闪泪花,
         儿女们功成孙长大,何时才回家。
         老妈妈,进城吧,
         儿女的家就是您的家,您却依恋乡下。
         老妈妈,进城吧,
         您总是默默守着故土的黄菊花。
         老妈妈,妈妈,我把你牵挂,远方老妈妈!

      这首歌曲唱出了多少在外游子的心声。不管父母进城了没有,我们都要多陪陪父母,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尽可能常回家看看。我们对父母的回报和思念,相对于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和期盼,简直就是沧海一粟,此所谓“家有百岁母,常念八十儿……”

     春节将至,两个儿媳今年要接二老到县城过年。在省城呆了一冬的二老也基本适应城里的生活,就欣然答应了。近几天,我们全家将赴省城,把父母亲接到县城过大年,共享天伦……

     朋友,有妈的地方才是家!让我们都早点回家吧,陪咱爸妈过大年!

     (作者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

     延伸链接:敬请百度:李耀君《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
     或直接点击: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15/0202/11321.html

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首席导师、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和谐书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受益者和传播者、“中华(黄帝)父亲节”(农历三月初三)倡导者、“中华(嫘祖)母亲节”(农历二月初十)推动者李耀君老师,《弟子规》、《孝经》、《群书治要》、《“三严三实”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国学报告预约,《弟子规》合作印制《弟子规》捐赠:短信158 1010 2998,微信liyaojun1966,邮箱:330835268@QQ.com. 全民学习弟子规,家和国和天下和。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