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热”的忧思并不过时
发表时间: 2011-01-03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月30日《山东商报》)

      尽管在《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至今为人称道的传统文化精华,但是,也有一些宣扬封建纲常伦理的东西。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禁止推荐中小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等内容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当下社会对《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的关注,与“蒙学热”的兴起有关。所谓蒙学即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其内容繁多,良莠不齐。以《三字经》为例,该书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条理明晰,层次分明,通篇三字句,节促音铿,易诵易记,数百年来畅行不衰。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存在不少封建伦理、纲常和显亲扬名的思想,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一种必须。

      在中小学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首要的立场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定要继承,否则也就没有必要对其精华与糟粕进行梳理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蒙学读物中有益的、科学的部分,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要认识到蒙学本身就应有吐故纳新的能力。不明白经典诵读或者蒙学的宗旨,不能鉴别蒙学读物的优劣和适用范围,僵化或者错误的蒙学教育,无论打什么样旗号,也是对孩子有害且对社会有损伤的。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隐藏在蒙学热中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尤其是在当下话语环境中。当前的“蒙学热”,还包括“国学热”,一部分动力来自功利性和商业利益的驱动,这种做法常常把启蒙教育国学乃至蒙学都变成了一种商品进行兜售,由此出现的蒙学教育也就陷入了功利主导的泥淖和社会陷阱之中,不但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教化要义,而且贻害无穷。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若有人作一个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但愿能早日看到。

      【和谐中国网·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文化大讲堂·台湾孔子学院教授、弟子规修订者李耀君老师《弟子规》讲座报告预约电话:010-5190 0526;5143 8660. 短信158 1010 2998】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