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阅兵是每一名军人的梦想”
——走进胜利日阅兵集训点
人民日报记者 刘少华 张一琪
烈日下的训练场上,战士们正进行着刻苦训练。许多战士的脸颊上有两根细长的白印,那是训练后军帽带子留下的痕迹。
眼前黝黑的年轻人怯生生一笑,只有牙齿炫白。“我叫肖荣基,出生于2004年,来自有浓厚抗日血脉的‘杨根思连’,这将是我第一次受阅,感觉无比光荣!”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将举行阅兵活动。8月中旬,本报记者走进阅兵集训点。在这里,从三军仪仗队到维和部队,从各军兵种部队到民兵方阵,战士们正挥汗如雨。中国军队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色,在阅兵集训点,处处得以彰显。
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战旗方队的3名擎旗手,笔挺地站在眼前。
尤树鹏来自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其前身是杨靖宇支队。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率部辗转白山黑水,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牵制数十万日伪军,为后续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扛起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战旗,他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我。”说起部队历史,2017年入伍的尤树鹏如数家珍。今年,他将扛着旅里的战旗接受检阅。
杜宁新即将第三次参加阅兵,今年,他成了第77集团军“金刚钻”旅战旗的擎旗手。
“我将和战旗一起通过天安门前,感觉无数革命先烈注视着、推动着我们前进,不敢有一刻放松、一丝懈怠。”杜宁新告诉记者。在“金刚钻”旅,很多优秀传统延续到了今天,比如记录本上,每个战士都有自己的红色编号,其事迹会在上面一点点累积。“每个名字、每件事迹,都镌刻着战士们对党的绝对忠诚。”
姚久伟来自海军某部,他手中的战旗代表着“梁山战斗英雄连”。这支部队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1939年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以劣势装备粉碎了日军对梁山地区的扫荡,被八路军第115师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称号。
“我们这支队伍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2017年成功转隶,一步步走来、一次次转型,从浅海走向了深蓝,任务一直在变,初心从未改变。”姚久伟告诉记者,如今这面旗帜上不仅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全新的风貌。
新老队员传承有序
训练场上,不同年代的军人们,共同组成了威武雄壮的阅兵队伍。
杨博是80后,来自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作为陆航飞行员,这将是他第四次参加阅兵。这次,他将驾驶武装直升机受阅。
杨博给记者描述着自己的任务——他所在的直升机编队将配合另一分队,共同飞过天安门广场。作为僚机分队,他要带着队员们最大程度配合好长机。
从2010年首飞至今,杨博飞行时长已经超过3000小时。尽管直升机受空气扰动很大,但他还是给大家定下了很高的目标:“无论在什么气象条件,力争与目标距离一米不差。”
曾经,杨博是陆军“风雷”表演队最年轻的一员,如今,他将带着自己分队的直升机和队员们,接受光荣的检阅。
魏星是90后,来自空军航空兵某师,这将是他第一次参加阅兵。曾经,他上高原、飞远海、赴大漠,穿越黄昏、暗夜,克服雨雪、大风,但阅兵任务依然极为特殊。
他给记者描述这次任务的难度——“我们追求‘米秒不差’,相当于在几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中,要去修正几米甚至几十厘米的误差,这是对飞行技术的磨炼和考验。”
不过,魏星已经积累了超过2000小时的飞行时长。他坦言:“学习力就是战斗力!飞一次就要总结一次经验,找出问题、找到方法。”
他的副驾驶,是曾参加过阅兵任务的战友。魏星说,几乎在每架飞机上都是这样的新老配置,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们归结出9个字‘传帮带、学研战、精气神’。”
一大批00后战士加入此次阅兵队伍。
从1999年至今,仪仗方队方队长张鼎新已经是第五次参加阅兵。他告诉记者,不知不觉间,仪仗方队中已经有90%都是00后,对这群年轻的战士,自己有传帮带的责任感,希望帮助年轻战士以最佳状态完成这次光荣的任务。
在对00后军人有了近距离深入观察后,张鼎新评价:“他们眼中有光,有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当他们来代表军人风范的时候,在训练场上十分刻苦,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完全不输老兵。”
不管在哪召之即来
训练场上,竖着两行大字——“一次受阅,终生光荣”“一人受阅,全家光荣”。
马超群是一名31岁的军医,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今年入选了方队。她难掩兴奋:“参加阅兵是每一名军人的梦想,我没想到工作这么多年后还有机会。接到通知的瞬间,那种心情真的难以表达。”
来阅兵集训点报到前,马超群刚完成婚礼不久。不过,日常就有队列考核的她,很快就适应了训练节奏。暗地里,她还偷偷给自己加练。“只要能参加到这无上光荣的任务中,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
来自仪仗方队的赵曌,也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这位曾经的驻港部队女兵,军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仪仗司礼大队。过去两年,她在队里没少主动吃苦,训练中总是第一个出列示范,最后一个收操离场。“仪仗兵的精彩从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有艺术特长的她,为这次阅兵谱写了一首《心向曙光》,成为方队训练主题曲。不光乐曲铿锵有力,歌词同样振奋人心,“把青春压进枪膛,把责任扛在肩上”鼓舞着每一名队员。
这次阅兵将安排民兵方队参阅,这是民兵首次参加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
曹冠乙就是其中一员。在接到选拔通知时,她已退役4年,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但她心中,埋藏着一个曾经的辉煌时刻——2019年阅兵,她曾作为女兵方阵一员受阅。“没想到脱下军装这么久,还有机会接到任务,真的很激动。”
站到训练场第一天,她就觉得“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当年的刻苦训练,将肌肉记忆保持到了今天。她一边刻苦训练以达到更高标准,一边将经验传递给其他民兵。
前来受阅,曹冠乙得到了同为退役军人的丈夫的大力支持。两人一合计,给两岁的女儿也买了一身小军装。“等阅兵结束,我就教她站军姿、踢腿,争取有一天,她能像妈妈一样站上阅兵场!”
中国军人热爱和平
“能够高擎五星红旗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深感无上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作为第一个方队——仪仗方队的擎旗手,阅兵当天,石斌将会和战友一起率先出场。
国旗旗杆重8斤多,但在石斌心中其分量难以形容。这面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旗帜,他曾多次高擎着走出国门。
比如,今年5月9日,应白俄罗斯国防部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参加白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石斌就是仪仗分队的擎旗手。
“在白俄罗斯的一次彩排结束时,当地一个年轻人跑来递给我一枝花。回来一查,才知道那朵花在当地寓意着和平。”这个画面,让石斌印象深刻。
在海外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还有维和部队。今年阅兵,安排了执行过维和任务的部队参阅。
张旭是此次阅兵维和部队方队的副方队长,来自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2017年,他赴南苏丹参加第三批维和步兵营,参与执行长途巡逻、武装护卫等任务。
2017年3月12日晚,南苏丹边境城镇耶伊爆发武装冲突,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居住的旅馆处于交火中心。张旭和战友一行12人马上赶去营救。炮火连天,再加上语言不通,营救难度可想而知。但张旭和战友们沉着应对,最终成功将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这次营救作为经典案例在维和部队中进行推广,展现了中国军人专业、过硬的素质。”张旭说。
邵晓是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一名战士,2023年参加赴刚果(金)的维和任务,主要参与的是道路、桥梁抢修以及一些民生设施建设。“在战火纷飞中执行任务,更加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邵晓感慨。
“能来参加此次阅兵,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更代表着许多曾经参与过和正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虽然训练艰苦,但邵晓信心满怀。
“80年前,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80年后,中国军队特别是维和部队在维护世界和平上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旭说,“9月3日,我们走过天安门时,既会展示我们的军威国威,也将向世界表明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