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汉滨区梅子铺镇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发表时间: 2011-04-11来源:

    科教网讯(记者 李磊 摄影 晓航)花园式的四合庭院,全新的住宿设施,老人们的幸福笑脸……在阳光下,老人们正在忙碌着剁猪草、打扑克、做木活、编竹筐,好一幅美丽的夕阳红画卷,这是在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中心敬老院看到的一幕。“镇上领导爱民如子,受灾后把政府大院都让出来了,给我们这些孤寡老人住,党委政府对我们真是太好啦!”64岁的李金贵老人激动的对科教网记者说。

 

镇政府大院“让位”敬老院

 

  据梅子铺镇主管民政的柯希明副镇长介绍:由于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在2010年7.18洪水期间,梅子铺镇多个村爆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尤其很多孤寡残疾老人所居住的土木结构瓦房,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缝成为危房,有的直接垮塌。针对这种情况,为保证危险滑坡地带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解决低保户、五保户群众的住房问题,镇党委班子研究讨论后一致同意,将镇政府大院重新装修,作为镇中心敬老院灾民安置点,安置危房户的孤寡老人,政府办公暂时先租房过渡。
  在梅子铺镇敬老院,老人们个个精神矍铄,怡然自得。周文保老人高兴地说:“现在穿的新衣服,住着小洋楼,天天能吃肉!而以前吃了上顿没下顿,想都不敢想这样的日子。”马少斌院长告诉科教网记者,这些老人们以前在家中为生计常忙碌在田间地头,生活累但很充实,来敬老院整天过着悠闲生活,自己都感觉很空虚,都要求做点事。于是就和附近村民协商,流转了6亩土地种植蔬菜。为了发展院办经济,根据入住人员年龄、体质、特长等,因人而异组织了种植组、养殖组、文化组、卫生组、膳食组等若干个小组,有的养猪养鸡,有的种菜种粮,有的编竹器,有的做木活,一方面培养院民爱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通过适量劳动锻炼老人的身体,在劳动中让老人找到了成就感和充实感。来自明月村的聋哑老人朱玉木编织手艺很娴熟,用竹子能编织笼子、背篓、大锅盖等多种竹器,不仅可供养老院使用,还能到集镇中销售,添补敬老院日常开支。

  

  为了让寂寞远离老人,敬老院配备了适合老人的娱乐和健身器材,跑步、下棋、打扑克、拉二胡、扭秧歌是敬老院的老人们经常参与的活动;敬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洗衣、梳头、叠被子;老人难免有个头痛脑热,敬老院就配了药柜,时常摆放着数十种常规的药品,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院。敬老院不仅有符合卫生标准的伙房、餐厅和水冲式卫生间,还开辟了文化活动室、浴室和健身活动场所,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消毒柜、淋浴器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灾民安置指挥部设在施工现场

梅子铺镇副镇长柯希明在灾后重建指挥部给灾民答疑解惑

 

  “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用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中共汉滨区委书记陈勇曾对去灾后重建工作简洁而又郑重的强调。在 7.18灾后重建过程中,梅子铺镇党委迅速周密部署,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灾民安置点建设指挥部就设在施工现场,有问题现场咨询、现场解答、现场协调、现场办理,灾民无偿使用水电,费用由镇政府统一买单。对受灾户房屋地基、木料审批手续实行从快从速办理,通过政府协商,购买建房材料要比市场价格优惠2%。同时要求干部实行“一帮一”的包联,全程帮助建房选址、施工监督等各项服务 。

  在灾民集中安置规划点的安乐社区,灾民刘华全告诉科教网记者:“原来他住在战胜村,距离集镇20来里路,出行极不方便。老家的几间土房因去年7.18洪灾变成了危房。镇政府补贴1.7万元,财政贴息贷款3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加上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凑了些,新房正在抓紧施工,估计今年5.1前,两层的楼房就能竣工,现在种地给补贴,建房政府还给钱,办手续也不跑冤枉路,党的政策真好啊!”。
 

制度保障安置公开透明

  梅子铺镇党委书记周登群告诉科教网记者,截止目前,全镇已落实灾后建房280户,发放建房补助470余万元,贴息贷款400多万元。在确定受灾户的时候,对因灾倒毁房屋进行了全面排查,摸清因灾倒损房屋重建、加固维修数量,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建立专门台账;二是阳光操作,核准对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先由农户申请提议,再由村组民主评议、初审,最后村委会公示的“四议两公开”制度,从严执行政策,杜绝了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的现象发生。
  在整个灾民安置点建设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将来还要统一绿化,建设一个和谐、文明、整洁的社区,给灾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