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 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发表时间: 2010-05-25来源:

资料图片:人才培养力度在增强

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纪实

  这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光辉时代。

  这是一项需要人才也孕育人才的伟大事业。

  2003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这一天,载入共和国人才工作史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

 
路”,“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百舸争流,千帆破浪。弹指一挥六年余,一批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不断涌现。

  其间,共和国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人才资源大国,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其间,共和国各类人才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焕发活力,发挥出巨大作用。

  其间,全社会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增强、效能不断提高,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间,全社会人才意识普遍增强,人才工作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功以才兴,业有才广。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新局面在华夏神州勃然兴起。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把各类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万顷波涛、海鸥竞翔、松柏滴翠……夏日的北戴河风光无限,让人陶醉。

  从2001年开始的每年盛夏,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

  邀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到北戴河休假,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心系人才的关爱之情。

  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可靠的战略资源。

  2003年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同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这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人才发展宏伟蓝图。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央组织部成立人才工作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工作机构。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强宏观指导,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凸现。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也制定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十一五”人才规划和人才发展战略,发布《人才资源状况》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江苏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重中之重,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辽宁制定出台《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吉林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编制实施《黑龙江省“人才兴安岭”行动纲要》,系统谋划人才工作总体布局。

  河南实施“中原崛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政策,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工作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从“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到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取得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重大成果,到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众多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凝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航天科技人才,一批年仅三四十岁的业务骨干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

  2003年以来,党和国家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紧紧围绕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和重大部署的贯彻实施,实现了人才数量增长和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生生不息,创新不已。

  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指明了方向。

  “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把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

  2003年以来,“百人计划”支持各类青年科技人才127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遴选出4批国家级人选共2700多人,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浙江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安徽实施“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内蒙古实施“草原英才”工程等,大力培养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

  “三支一扶”“百万中专生计划”“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部署,中央和各地各部门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了一大批带领农民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保证。

  从长江三角洲到环渤海,从泛珠江三角洲到东北三省,从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

  作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区域人才开发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配合、相互促进,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

  中央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每年选派15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开展服务,每年又从西部地区选调26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东部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培训,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中央制定下发《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专项活动”“东北之春”等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院士专家东北行”活动,选派干部到东北三省挂职服务,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遇和舞台。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上,“第一生产力”正日益发挥其“第一”的作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正迸发着无穷的活力……

  坚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快培养各类人才的步伐,努力扩大人才总量——

与时俱进地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要靠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党和国家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不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人才规模扩大。截至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接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6.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从规模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

  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2%。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举办39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班和6期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培训了3418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638名大学生“村官”。

  ——人才素质提高。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8年,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学习培训的党政干部约160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90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才约2600万人次。

  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主体的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快速提升,劳动者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全国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400多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名,全国高校共聘任长江学者1552人。

  2003年以来,全国共选拔3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万多名各个行业领域专家享受特贴。

  1990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1422人,2000 年增加到3611 人,2006 年达到5834 人。2008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比上年增长6.64%。2008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71.85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448万人次。

  ——人才结构改善。2008年底,国有单位已聘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由2003年底的7.3:33.4:53.2 调整到9.9:36.8:44.2。

  同时,人才所有制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5%左右,到 2008 年达到38.5%。

  2003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通知。上海率先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天津产生了首位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目前,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开发设置4.5万余个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全国培育发展3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更加宽广。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投身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生活救助、心理辅导服务、就业辅导服务等。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我国初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既要全面提高、又要抓住重点,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加大了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更新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信息和补充人选的通知》。各级党委建立完善直接联系专家制度,掌握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中央宣传部等下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央统战部建立近1000名党外代表人物后备人选名单。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部依托“973计划”“863计划”,实施“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广西建设13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海南启动“515人才工程”,选拔和培养高级人才。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山东等也分别在省内设立“珠江学者”“闽江学者”“天府学者”“芙蓉学者”“楚天学者”“燕赵学者”“泰山学者”等岗位,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

  吸引海外智力,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引进国(境)外专家478万余人次,选派72万余人次赴国(境)外培训。据统计,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方式,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他们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翘、经济学家钱颖一、生物学家饶毅、数学家田刚、“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施一公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还有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办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施正荣博士在无锡创办尚德公司,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新能源产业财富神话。

  2005年,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配合下,科技部、北京市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面向全球招聘所长和研究人员,吸引了20位顶尖留学人员和团队回国工作。

  仅仅几年时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便跻身国内外同类院所前列,产生了许多国际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截至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各类国际化人才6000余人,其中归国留学人员2000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创业“海归”1.2万余名,建立29家留学人员创业孵化机构,创办5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全国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40多家,2万多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8年,中央制定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目前,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资委、中科院等部门,已分3批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上海、福建、湖北、广东、重庆等20多个省份相继实施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聚四海英才,创时代伟业。新一轮海外人才回国(来华)潮正在形成……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不断释放创造活力

  如今,“爆棚”是形容人才招聘会盛况的热词。然而,1983年,全国第一家人才交流机构——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成立时,却十分冷清。20多年后,人才市场成为配置人才资源主要平台,成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推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全国共有7000多家人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近7万人。仅2009年,就有1400多万人通过市场找到工作或转换岗位……

  人才队伍的成长和人才活力的激发,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新变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在人才评价机制上,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成为选人用人导向,“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社会共识。人才在市场中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在市场中自主择人,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中粮集团公司建立由知识、能力、态度、个性、业绩5个维度、20个指标构成的经营管理人员评价体系。天津积极探索建立评审、考试、考评相结合和考核认定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科学性。

  ——在人才使用机制上,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

  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票决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成为党政机关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从2003年至2008年,全国各级机关公开选拔干部近3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共2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以上4.5万多人。

  同时,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入,用人机制更加灵活。截至2009年底,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比例达到80%。

  ——在人才流动机制上,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

  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各地纷纷打破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渠道,贯通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

  建立劳动合同,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建立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户籍管理灵活性,实施居住证制度,创新“户口不迁、关系不转”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加快了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解决了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在分配激励机制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才依靠知识、技术、管理“发家致富”。对年薪制、期权、股权这些名词不再陌生,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日益得到重视。

  广东建立高技能人才工资福利制度,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同等工资福利待遇。

  浙江设立重大科技贡献奖,每人奖励50万元;各市也建立覆盖各类人才的评选表彰制度……

  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

  回顾既往,豪情满怀。展望前程,信心百倍。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寄托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殷殷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深深之盼。

  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