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古今传承中的合阳社火
发表时间: 2015-03-07来源:

合阳县社火研究协会会长 成三顺

  “今天天气下雪,咱穿的羽绒服还感觉冷呢,人家那些表演“血故事”的人,精身子能不冷吗?”“可不是,你看那来自新民村的打犟驴被湿地滑得摔了一跤,那几个人上去往起扶呢。”这是正月十五日合阳县城中心广场对面人行道上两个群众的对话。合阳社火正穿越在古与今的历史时空中,演绎着合阳人民的合阳梦、奋斗梦中。

  来过合阳的人,对座落于县城中心广场的文庙并不陌生,这座宋元祐年间建设的文庙,它矗立在县城的中心广场之中,是合阳县的地标之一,它见证了合阳文庙自建立以来,历代元宵节的盛衰冷暖,见证了合阳群众元宵节期间的狂欢热闹的全民参与喜庆气氛,更见证了合阳社火的古朴、气势、内涵与独特魅力。
  
  如果说社火从它的起源师出有名于祭祀性,融娱神、娱人于一体,讲究用以取得神灵的欢悦,消灾免难,保佑人们四季发财,生意兴隆,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社火也表现刀砍斧劈,鲜血淋漓,向神示威,向不公道,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示威,表现一种发自肺腑的呐喊和愤怒,用一种隐喻,一种教化,一种潜移默化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去影响人们的潜意识,宣泄人们心头之火气,喜气,兴气,勇气,让人们在一种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历代历年熏陶,从善而行,褒贬正义善恶。
  
  合阳社火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20多种。高跷、龙灯、旱船、青瓷船、漂河叶、血故事、耍龙、舞狮子、放焰火、扭秧歌、敲锣鼓、打犟驴、社火尾子、背杆、抬杆、上锣鼓、百灯、搁锣等等。民风古朴,以文擅长,以细擅长,以奇擅长,以盛擅长。
  
  古有南、北两大社火名扬三秦内外,南有黑池,北有三池社火,这些村庄大都人口众多,在周围村社火的参与人员多,影响力大。
  
  社火活动一般都是在年前给一个村的其他村组对方下挑战帖子,“服不服,不服,咱年后摆社火时见。”
  
  往往互不服输赢,古时一旦摆社火都为争前后,为压点子,明争暗斗,甚至摆社火时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一个村里、一个巷道里的亲属这会都不认了。这就是合阳古时社火的群众参与性、民风、摆起社火来时的血性,龙的儿女们的不服输赢性。
  
  那震天的咚咚声,放的是用三尺长的木杆,上部安装的一种用装火药铁石类的铳,古时人们没有打火机,摆社火时放那铳,用火绳,(一种田间艾草),割回来拧成绳子一样晾干,过年摆社火或者吃烟时点火用,那声音,不像现在的鞭炮,声音特别震耳,胆小的人见放那个就向一边躲去,有好多的人们现在可能都没有见到过。
  
  社火由最初的社氏集体行为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集体表现,但已经缺少了昔日的那种血性,原始的、古朴的、争斗的场面,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文竹竹的、既狂欢又无奈、既热烈又苦恼、既高兴又失落的交织心情。
  
  合阳人古有“过了破五就能出门”的习俗,意思是过了正月初五,就可以基建动工,出门务工了,现在的学校不等正月十五就收假了,这令社火这一延续几千年的民俗活动多少都受到冲击,有的村庄人数太少开展不起来,有的村庄因为没有经费不敢下势,有的干部害怕这害怕那,社火里边没有油水,不愿手往里边伸,躲得远远的,更有对这一凝聚民心的活动就不愿参与,也不想宣传,让社火自生自灭,传承人青黄不接,可见,社火这一古老的民俗,多么需要有关各方认真的研究和深思。
  
  你看,除过县上搞的社火活动以外,连阳光妇女活动中心的侯玉贞主任和她的那一帮姐妹们,元宵节期间也打起锣鼓扭起舞,欢快热闹的跳起来,为节日的合阳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说明民俗文化的底蕴之深厚。
  
  社火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有深厚的沃土,它让人民呐喊“包公”归来,呼喊“三娘教子”,高歌“劲舞金箍棒”,喜迎羊年开泰,五谷丰登,福寿延年,太平盛世。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