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 守正出新——写在中华书局百年庆典之际
发表时间: 2012-03-23来源: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璩静)创建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百年风云变迁,几代人传承与坚守,3万多种出版物……百年间,中华书局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符号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更以“开启民智、教育为本,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传承文明、创新生活”为己任,在改革开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书写了新的传奇。

  开启民智 昌明教育

  1912年元旦,上海福州路东首老巡捕房对门楼房下,“一个只有三间店面的小书店”开张了,这就是中华书局。

  在25岁的创始人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版《中华教科书》伴随着中华书局的诞生问世,随即风行全国。

  陆费逵曾言:“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继教科书大获成功后,陆费逵赴日考察印刷实业,立志建立亚洲第一的印刷厂,并如愿以偿。

  自1916年起,中华书局组织100余人编写大型工具书《辞海》,全书词条总数在10万以上,总字数约800万。自1936年开始发售,风行十几年,至1947年各种版本销售超百万部,成为近现代出版史上难以比肩的高峰。

  第一部现代排印本古籍整理大型集成性丛书《四部备要》,民国时期规模最大、收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大字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用现代技术整理出版古籍成为中华书局发扬国粹一大功绩。

  汇集经典 传承文明

  岁月有波澜,书香无断续。百年来,中华书局始终把整理和出版中华典籍视为己任,不遗余力,成就斐然。

  从1949到1978年,中华书局正常出版业务仍在推进,陆续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诸子集成》《庄子集解》《墨子间诂》《太平御览》《全唐诗》《全宋词》《甲骨文编》《太平广记》等大批经典古籍。

  其中,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集百位专家之力,历时20年,未曾稍辍,使这一新中国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圆满完成。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古籍工作的重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能在古籍出版领域续写辉煌的关键。”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说。

  1978年之后,我国古籍整理事业掀开新的一页。在此后短短几年间,一大批如《全金元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重要典籍面世。仅1980年,中华书局就出版新书137种,重印52种。

  已故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曾说,中华书局“发奋努力,追赶失去的时光,策划了许多大型项目,继续为文化学术界提供基本典籍”。

  一直以来,精审细校、学风笃实成为一代代“中华人”秉承和坚守的理念,在出版质量上严格把关始终未改,也为中华书局赢得了极高声誉。

  学者曹道衡说:“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刊质量高,把稿子交给中华书局最为放心。”历史学家顾颉刚甚至在遗嘱中要求把自己的全部著作交由中华书局出版。

 坚守使命 守正出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专业出版为特色的中华书局受到了巨大冲击。为迎合市场,中华书局曾涉足时尚旅游类图书和教辅书,而这些远离主业的尝试纷纷以失败告终。

  怎样让中华书局这块金字招牌再放光芒,延之后世?2003年,袁行霈、李学勤、裘锡圭等学界前辈以及一批中青年文史哲研究者,与中华书局编辑们一起盘家底,讨论突围路径。在这场改变中华书局命运的座谈会上,“守正出新”成为指引中华书局发展的“局训”。

  此后,中华书局把14条产品线缩减为4条,做回主业,并把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型图书出版提上议程。

  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成为中华书局大众读物工作室成功运作的第一本畅销书,截至2012年2月,该书销量50万册,开启通俗历史阅读和出版热潮。随后,首印60万册的《于丹〈论语〉心得》又打破了中华书局新纪录,至今销量已达560万册。2005年,中华书局实现销售码洋9612万元,利润322万元,不仅走出生存困境,市场化路径也逐渐明晰。

  目前,中华书局已形成了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大众普及读物、中小学教育、汉语工具书、文化遗产和艺术5大类出版格局,为这家百年老店“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内容提供商”提供了深厚基础。

  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认为,迎来百年诞辰的中华书局更需坚持“守正出新”。“这不仅是它的根基,亦是它的使命。”李岩说。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